一百多年前,風云激蕩,無數青年志士,把滿腔熱忱化作驚雷霹靂,劈開沉沉夜幕,點亮了華夏復興的燈火。五四余韻,激蕩百年,輝煌巨變,當年勇立潮頭的風流人物已走入歷史,但他們光輝閃耀的精神卻在一代代青年接續奮斗中永遠青春。
尋燈五四,舉火人間。1919年,梁啟超先生從巴黎傳回的一份電報點燃了“五四運動”導火索,北大教師錢玄同陪著學生們走上五四街頭,15歲的鄧穎超和同學們一起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在吶喊和抗爭中,愛國運動取得初步勝利。然而,國家的命運尚未徹底扭轉,外敵仍在暗中窺伺。九州板蕩,一絲火種隱而未露,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那一年,梁啟超把愛國思想傳遞給了兒子梁思禮;錢三強親睹了父親和青年學生們為國請愿的場景;北師大附小來了一位叫鄧穎超的老師和一個叫錢學森的學生。若干年后,赤火燎原,光照人間,如“北斗”巡天洞徹幽冥,若“東風”夜放吹落星雨,似“邱小姐”出閣舉世驚詫。國有重器,山河無恙,五四風雷,余響百年。
五四風起,將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理念傳遍神州大地;前路漫漫,富強之路還要一代代人不斷求索。建國肇始,我國煉鋼業嚴重缺乏大型軋輥。鋼鐵是工業化的脊梁,工業化則是國家崛起的關鍵。當鋼鐵生命線受到威脅時,鞍山鋼鐵的兩名技術工人孟泰、王崇倫站了出來,憑著一股子探索鉆研的科學精神,帶領科協積極分子開展聯合技術攻關,解決了十幾項技術難題,終于自制成功大型軋輥,為“巍巍巨輪”鍛鑄了“過硬龍骨”。數十載創業艱辛,然民族甚幸,國有脊梁,“石油鐵人”、“燃燈校長”、“白衣逆行”、“迷彩攔江”……我們用自強不息、奮勇拼搏戰勝了種種磨難,也在上下求索中不斷為五四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壯志與前行相伴,青春與奮斗相連。南湖的風吹過百年的路,時鐘的針腳指向青春的你我,新的征程輪到我們上場了!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吃不得苦。當代青年的物質生活確實富足了,但精神生活并不貧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銳氣、有擔當,奮斗依然是我們最亮麗的“底色”。從田間地頭“玩轉”數字技術的新農人,到把奮斗身影定格在戈壁大漠的青年科研團隊,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青年突擊隊,到奧運賽場上熱情洋溢、奮勇爭先的體育健兒。無數事實表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
“少年自有凌云志,曾許人間第一流”。歷史的接力棒已緊握手中,新時代的青年自當扶搖而上,積蓄傳承力量,接續奮斗信仰,去量一量這天地莽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