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致賀信強調,中國愿在聯盟框架下,同亞洲各國攜手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經驗交流,積極推動文化遺產領域國際合作,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從世界屋脊上訴說著西藏歷史的明珠布達拉宮;詩意棲居“一逕抱幽山,居然城市間”的蘇州園林,到萬里長城上每一塊書寫帝國興亡的石磚;大漠深處勾畫千古風云的筆畫。時代的變遷似永不停歇的滾滾車輪,而文化遺產中蘊含著的獨特中國精神文明就是燃料,是發展祖國的不竭能量和動力源泉。從古跡風景到文物國寶,從巧麗刺繡到魅力戲曲,五千年泱泱中華保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種類之豐富、形式之繁多、內容之不同,是世界少有。它們是承載著中國這個文化千年古國的舉世無雙的萬千氣象的載體;它們又是以中國特有方式潛移默化地感染著、維系著中華五千年綿延不絕民族文明的橋梁。 從中國社會的發展來看,保護文化遺產有助于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更能凝聚命運共同體,確保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來實現民族復興。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讓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綻放新的光芒,無疑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使命。 新時代的我們開始現代的方法去保護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保護中讓文化遺產順應時代潮流適當創新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國潮風尚”是一股新時代保護文化遺產,致敬中國文明的風,把文化遺產與現代元素融合,從年輕人的運動服上繡祥云,到《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 等一檔檔“叫好又叫座”的節目,都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為支撐,讓文化遺產披上現代科技的華美的衣裳,搭建了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溝通的橋梁,實現了老少皆宜的效果。 民族精神不是空的,它實實在在、有血有肉地保存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遺產里,并靠著這雄厚的遺產世世代代傳承著。源遠流長的文化遺產中蘊藏著的不竭的民族文明,它們歷經數千年而枝繁葉茂,不斷充盈。我們只有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方能創新。保護文化遺產,致敬中國文明,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用中華文明的力量去持續推動發展進步,為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