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師范大學為學生推出“2元蓋澆飯”18年沒漲價的新聞火爆網絡。有人問你衣可厚,有人問你粥可溫,沒有炒作,沒有噱頭,18年不漲價的“高校”兩元澆飯”,像一縷溫暖的光,照亮這個春天。 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人收入提高,勞動成本和物價也“水漲船高”的今天,兩塊錢能買什么?在杭州師范大學,卻有一個開了18年的“2元蓋澆飯”的特色窗口,即使在物價持續上漲的今天,為了滿足困難學生的就餐需求,“2元”的價格也始終沒有變過。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別人的春暉”,人們的溫情從來相連,從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曾作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多年來不計回報地為癌癥病人提供爐火,到山東3元一碗面的“拉面哥”,再到如今杭州師范大學的“2元蓋澆飯”,這些充滿著溫情的“不漲價”每一個故事都耐人尋味,在綿長的歲月教科書中,是這一個個“不漲價”的初心為時代樹立起溫情的豐碑。 在現代中國文明的賡續遞進中,大到疫情來臨時沖鋒在前,地震山洪時逆行出征,小到守護學校里一個孩子的夢想,一碗面一份飯的堅守,正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平凡又偉大的故事見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們身上“生根開花”。我們身處社會,無時無刻不處于社會的種種關懷之中,每一次被熱心善意環繞,都會讓我們對生活多一份期許。當我們受益于社會關懷,就應心懷感念,并將這份溫暖傳遞下去,給予更多人希望。 社會民間向來不缺乏涌動的溫情,扶危濟困也是中華人民的優良傳統。這種溫情的詮釋與堅持,需要政府的熱情推動。從國家一年一年的“中國好人”評選,到地方上頒發的“見義勇為獎”,都是在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中不斷強化“正能量”。 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叫“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是在中國“免費的午餐”似乎變成了可能,當“成人之美”的善意在城市涌動,當“美美與共”的溫暖在我們周圍傳遞,從幫助9899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到疫情來臨生命至上,這種精神早已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這些“不漲價”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獨特溫情。 眾人積善成德,拾柴培火,社會便不再有寒夜難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