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的是中國經濟的根基,也是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實體經濟也是地方經濟的“晴雨表”,影響著地區的“精氣神”,影響著百姓的“錢袋子”。 給中小微市場主體“鼓勁”,讓實體經濟“枝繁葉茂”。中小微市場主體的蓬勃發展,帶來大量城鎮勞動就業和稅收,讓更多的勞動者分享財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優勢路徑。“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是這幾年國務院常務會議的一貫議題。近幾年各地政府連續出臺一系列支持中小微市場的政策,如江蘇出臺18條支持個體工商戶發展政策,成都等地放開馬路經濟,杭州等大城市保留夜市,在讓城市擁有更多的人情味和煙火氣同時,也給城市帶去了更多的發展機會。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執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打破各種各樣的隱性壁壘,給中小微市場主體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充足市場空間,不斷增強企業的獲得感,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給實力型市場主體“鼓勁”,讓實體經濟“本固枝榮”。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必須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大力增強質量意識,視質量為生命,以高質量為追求”。中國雖然作為制造大國,但制造業仍處于由中低端向高端爬坡的過程,企業要多在發展的“質”上下功夫,去蕪存菁、揚長補缺,做優做強產業強項,主動推進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邁進,提升企業整體實力和質量效益,在新型工業化的潮頭長風破浪。 給創新型市場主體“鼓勁”,讓實體經濟“欣欣向榮”。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遠到“四大發明”,近到“遨游太空”,創新本就是中華民族的骨子里的深層稟賦。當前,以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已經成為我國創新最活躍的領域,要在新常態下“穩中求進”,就必須做好互聯網和實體經濟的結合文章,加大創新型企業的培育力度,全力支持科技創新平臺、企業研發中心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讓更多的“中國制造”實現“中國智造”和“中國質造”的飛躍,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面向未來,堅持以體量為依托,以質量為抓手,以創新為指引,就一定能夠更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擘畫出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