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事闌珊芳草歇。客里風光,又過清明節。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在鶯歌燕舞的仲春之末,清明時分悄然而至,與這闌珊春意格格不入的是,天地間一切都進入了水墨色調的薄薄霧靄中,訴說著天各一方的輾轉惆悵。 攜幾杯薄酒,踏著微霏細雨,我們可以看到矗立在生命另一端的英烈忠魂,他們用生命之光點亮了億萬人民的光輝前程。從鄧恩銘的“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到惲代英的“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從瞿秋白的“我是江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云梢”到趙尚志的“冰天雪地矢壯志,霜夜凄雨勇倍添” ……一字字灑淚泣血的革命之歌匯聚成英烈們舍生忘死的偉大精神,凝鑄成華夏兒女骨子里的氣概情懷。在清明時節里步入烈士陵園,這種莊嚴肅穆的氛圍更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何為大道精神、何為英魂模范。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現階段的我們生逢盛世,還會產生像前人那般可歌可泣的英雄嗎?歷史的滾滾洪流總會給予我們無比肯定的答案。脫貧攻堅中被山洪吞噬的村書記黃文秀,至死都奔波在為村民謀生致富的路上;十萬大山中為女執教的校長母親張桂梅,忍受多種疾病折磨依然堅立講臺;武漢抗疫時在尋常巷陌日夜忙碌的大白們,無聲守護著每一個市民的生命。在我們的生命中英雄從未缺席,他們與過往的英烈們一樣舍生忘我,負重前行。 歲月變遷,時局更迭,英魂精神始終是十四億中華兒女的精神榜樣,國家富強的內生力量,民族復興的不屈脊梁,人民幸福的永恒基石。生在紅旗下的我們,環看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磅礴之勢,更要賡續英烈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弘揚英烈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讓英烈成為心中永不熄滅的精神燈塔。值此青綠,在這播種的時節里躬身勤耕,在內心灑下果敢堅毅、擔當實干的火種,才能收獲光明璀璨的未來。 春意雖將盡,英魂永不滅。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薄靄中氤氳的水汽仿佛是我們與萬千英烈們靈魂溝通的橋梁,在這清明時節讓我們讀懂了他們的墓志銘,也讓我們承接過他們的遺志,以一往無前、高歌猛進的姿態向未來進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