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在這調查研究之風大興之時,又至清明。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清明時節”話“清明”,廣大黨員干部在開展調查研究也當做到“清”“明”,推動調查研究落地、落實。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研究從來都不是為調研而調研的“走過場”,而是為解決現實問題和發展難題“開藥方”。因此,調查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弄清問題、查明實情,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一線,將“群眾呼聲”置頂,始終“以百姓之心為心”,恪守為民之責,多謀為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同時廣大黨員干部應丟掉“官腔空話”、卸下“身份光環”,以“甘當小學生”的心態向群眾“拜師學藝”,傾聽群眾的心聲、體察群眾的情緒、感受群眾的疾苦,把掌握了解實情與深入研究思考結合起來,聯系工作實際提出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舉措和方法,才能真正解決好問題,推進各項工作落實。 “真研究問題”,要求調查研究的態度必須端正、作風必須清朗、方法必須明了。“出發一車子、開會一屋子、發言念稿子”的作秀式調研,指示批評多、虛心求教少的“欽差式調研”,只看“前庭”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的“觀光式調研”,是要不得的;鶎幼鳛檎{查研究的“源頭活水”,黨員干部要破除“為調研而調研”的心態,杜絕“應付式”調研。“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黨員干部開展調查研究需主動走出辦公室,將群眾利益作為調查研究“第一考慮”,將專題座談、實地察看、走訪群眾等多種手段相結合,掌握第一手鮮活材料,真正使調查研究成為解決問題的過程。 調查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推動發展。“文以載道,以用為貴”,調查研究搞得再好,不把調研成果運用到工作中,就是徒勞無功,就會流于形式、走了過場,甚至勞民傷財,無形中又成了“形式主義”。只有將調研成果充分運用好,做實做深做細調研“后半篇文章”,把群眾關心的問題清楚,不理解的地方講明,才能確保調查研究的生命力、戰斗力。因此在調研結束后,要按照“符合實際、擇優而轉、量力而為、能轉盡轉”的原則,把調查研究得來的大量零碎的材料系統化、深刻化整理,形成切實有效的調研報告,讓調研報告能夠回應更多群眾的呼聲。只有這樣,才能把調研成果轉化推動工作的強勁動力,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