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總工會發布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結果,結果顯示,目前全國職工總數4.02億人左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8400萬人。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各個行業的深度融合,新職業層出不窮,新業態遍地開花,給新時代的我們帶來了新考驗。 新業態體現了新技術、新趨勢、新需求,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載體。以數字職業為例,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速創新,“互聯網+”模式為廣大勞動者職業規劃提供了風向標,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發展變革浪潮。各級政府和各大高校要與時俱進,開設數字化相關專業課程,對人才綜合素質、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進行培養,為促進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提供原生動力,推動更多“高精尖新”領域人才競相參與到“新業態”隊列當中,為新時代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引領“新”動能。 新業態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青年的擇業觀,不只鐘情于“鐵飯碗”,更加愿意選擇與自身興趣相結合的靈活就業崗位。然而外賣小哥交通事故頻發、網約車司機工傷難以認定,讓我們在看到新業態蓬勃發展的同時,更應關注到其中日益凸顯的勞動權益保障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我們要不斷完善新業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制度,優化政策、加強監管,為新業態發展保駕護航,讓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新業態下的“福利”,也為新業態打造更加“廣闊”的大舞臺。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千姿百態的新業態,讓人民群眾有盼頭、有干頭、有甜頭。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大力推動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答好新時代“新業態”的“發展卷”,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