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墻黛瓦馬頭墻,飛檐翹角花格窗。傳統村落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鮮活載體,維系著中華民族最為濃郁的“鄉愁”。近日,北京市房山區史家營鄉柳林水村等1336個村落被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至此,全國已有8155個傳統村落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 據統計,近15年來,中國傳統村落銳減近92萬個,并正以每天1.6個的速度持續遞減。有的因年久失修而湮沒于荒蕪,有的因全村務工而人煙杳渺,有的因過度開發導致“面目全非”……隨著城鎮化腳步的逐漸逼近,傳統村落中的那抹“詩和遠方”的悠長文韻也逐漸被驅離乃至消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對于發源于農耕文化的中華文明,村落可說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有數據顯示,在我國,其中55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大都與傳統村落的密集區高度契合,1300多項國家級“非遺”和7000多項省市縣級“非遺”,絕大部分都在傳統村落里。可見傳統村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中華農耕文化的傳承載體和具象符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其本質要求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這個“魂”即是“文化”。遍布全國的中國傳統村落,是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優秀傳統文化中凝結在大地上的瑰麗明珠,要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傳統村落,深入挖掘其中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以傳統村落的“詩和遠方”賦能鄉村振興。 近年來,鄉村旅游漸興,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熱門選擇。無論是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戲在村里 村在戲里”的淮劇小鎮,還是福建省晉江市梧林社區古色古香的古厝民宿,抑或是安徽省黃山市永豐村意韻悠長的文化大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走出“深閨”成為游客慕名“打卡”的康養休閑度假勝地,不僅讓村民們吃上了“文旅飯”,更守住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根”,于鄉村振興的時代繪卷上描繪了讓人們神往的“詩和遠方”。 法治的完善更是讓“鄉愁”有“鄉”可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明確提出,弘揚優秀農耕文化,加強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積極推進傳統村落掛牌保護,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傳統村落保護是一個系統的復雜工程,運用法治手段做好傳統村落的歷史建筑、人文景觀、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綜合保護工作,對確保傳統村落風貌得以可持續留存和延續,意義深遠。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特色產業布局,同時依法嚴厲打擊懲處涉傳統村落保護違法犯罪行為,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與推進鄉村振興相得益彰,為留住“鄉愁”注入法治力量。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邁入新時代,我們更應讓傳統村落站上時代的“講堂”,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弘揚好五千年的優秀文化,讓傳統村落這一寶貴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綻放出璀璨光芒,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詩和遠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