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氣溫逐漸回升,寒意被驅散,有一股力量在中華大地中醞釀,要迸發、要破芽,要釋放積壓了一個寒冬的活力與生機。此時,正是動土添綠的好時節,栽下幼小的樹苗,培土奠基,讓蟲噬鼠咬磨礪骨皮,讓風霜雪雨催實根基。日月交替,光陰流轉,當幼苗已成大樹,樹冠濃密遮蔽風雨,一群孩童在樹下玩耍,傾聽“樹”的傳奇。 “一棵樹”可以種出一片產業。江蘇啟東市的退休老師郭中良用20年的堅守,育出了國內最大的小葉雞爪槭苗木基地,染紅了家鄉的天空,也紅火了村民的日子,成為啟東一張亮眼的“名片”;全省首個“零碳鄉村”——常熟市蔣巷村,塑造“光伏+景觀”新樣板,產景相融,寓情于景,打造新時代鄉村共同富裕的“人間天堂”。植樹造林不再只是單向投入的生態保護,而是產業發展的華麗轉身,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培“苗”成“林”,“林”中開路,闖出了綠色生態產業的“林蔭大道”。 “一棵樹”可以催生一批人才。種下一棵樹,要拍實泥土固牢根基,要給足水源養分供其吸收,更要讓其經受風吹雨打、日月洗練,如此方為棟梁。樹人猶如樹木,人才成長的過程也缺少不了磨練。“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標兵卞盛潔,帶領農村創業者們一面腳踩泥土、一面電商筑夢,讓數字孕育鄉村振興這棵大樹直入“云端”;江蘇“最美青年”徐潔,扎根基層十載,用熱愛和奉獻澆灌鄉村未來,將鄉村振興的幸福藍圖變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圖景。正當春時,我們渴望扎根巖壁,到鄉村振興的第一線,到最廣闊的農村大地上,去探索、去挖掘、去鉆研,養出我們這一代人的英雄氣概,完成我們這一代人應盡的使命。 “一棵樹”可以孕育一種希望。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曾經是黃沙漫天、貧窮苦寒的代名詞。正是一代代人通過工程造林、綠化防沙、苗圃育種為當地帶來了希望,曾經光禿禿的山頭變得綠意盎然,曾經窮苦的生活有了極大改善,曾經灰暗的眼神有了亮閃閃的光芒。這種飽經磨難仍敢于戰天斗地的精神是我們克服一切困難的制勝法寶。我們從未退縮放棄,疫情來了,我們克服困難戰勝疫情,疫情過去了,我們奮力追趕奪回失去的時間。未來,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困難,我們都能從容面對。我們心中有信念,行動有力量,未來就有希望。 今日,我種下一棵樹,呵護著她長大;來年,她用樹蔭庇護著更多的幼苗;未來,將有更多的你我加入其中。到時且看,千山共秀萬木迎春,一派生機好風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