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近日,江蘇省委發布2023年一號文件《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文件錨定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富有江蘇特點的農業強省的目標,提出7個方面40條具體措施切實保障“三農”發展,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江蘇力量。 “蘇湖熟,天下足”,江蘇自古便是天下糧倉。進入新時代,更是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農林牧漁總產值從5200億元增加到8000多億元;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2022年更是達到753.8億斤的歷史新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2萬元增加到2.8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11:1,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從自古以來的“魚米之鄉”,到如今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省,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畫卷正在江蘇大地徐徐展開。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鄉村全產業鏈升級,富民效果才能更進一步凸顯。近年來,依托鄉土資源和產業基礎,全省已形成優質稻麥、綠色蔬菜、特色水產、規模畜禽、現代種業、林業經濟、休閑農業和農業電商8個千億元級優勢特色產業,品質效益顯著提升。未來,要持續發展特色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村級發展“一村一品”,鎮級建設產業強鎮,縣級打造產業集群,產村融合、產鎮融合,推動規模層次和質量效益不斷提升。 “把科研創新轉化為實踐成果。”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一直扎扎實實落在江蘇大地。全省高標準農田比重達65%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0.4%,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70%……從“會種地”到“善種地”,江蘇始終堅持用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江蘇以占全國3.4%的耕地,生產了全國5.6%的糧食、7.6%的蔬菜、3.5%的肉類,正是通過科技創新釋放土地規模紅利,守好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互聯網時代,江蘇更是為農業插上“智慧”翅膀,智能種植打造的“無人農場”,農技耘APP全天候在線服務36萬農戶,幫助打通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綠色是鄉村底色,農業是添綠產業,農業生產不僅要看經濟賬,更要算生態賬。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斷提升,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儼然成為百姓的向往和追求。過去農民關心“有沒有”“夠不夠”,現在則更在乎“好不好”“美不美”。農村的生態環境不僅與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息息相關,更是留住鄉愁的重要載體和依托。只有將綠色生態理念貫穿農業農村發展全過程、各方面,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扮靚”農村外在顏值的基礎上,更要注重“內在美”的打造。要挖掘、重塑鄉村價值內涵,留存鄉村地域文化傳承的獨特性與地方感,將“無形”的鄉土特色融入到“有形”的鄉村生態景觀,讓人記住鄉愁并留住鄉愁。 倉廩實,民心安,大盤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8500多萬江蘇兒女將滿懷信心,真抓實干,篤定前行。按照省委一號文件部署的各項目標任務,奮筆“蘇”寫新時代“魚米之鄉”的幸福答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