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強基礎研究納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支持,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是一切科學技術的源頭。這些年,“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隨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我國科技在部分領域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轉變,一些領域甚至率先進入“無人區”,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的爆發體現了我國基礎研究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的快速提升,但也對我國下一步的基礎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年磨一劍,基礎研究可能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磨一劍。基礎理論研究是要坐“冷板凳”的,需要靜下心來鉆研,正如10年茫茫荒漠中孕育出的“兩彈一星”,40載歲月攻堅的高原凍土公路建設技術。基礎研究收獲成果需要長時間的沉淀。 體制順、機制活,則人才聚、事業興。要實現高質量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人才是關鍵。由于基礎研究周期長、不確定因素多、出成果較慢、成果轉化難等原因,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成效成為困擾人們的一大難題。要進一步實施人才戰略,著眼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解放和增強人才活力,堅持敢破敢立、破立并舉、組合發力,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切實為基礎研究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最大限度把廣大基礎研究人才的報國情懷、奮斗精神、創造活力激發出來,把“冷板凳”坐熱,把科技基礎壓實,打造出一支心無旁騖、長期深耕基礎理論的人才隊伍。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自立自強、自主創新并不是閉門創新,而是要積極構筑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臺,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要用好國際國內創新資源,以開放合作的態度,積極拓展同各國基礎科技界、產業界和政府間的交流合作,努力打破制約基礎創新要素流動的壁壘、更好地“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深化國際合作機遇,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我們要保持對基礎研究應有的闖勁、銳氣和擔當,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在科學領域的不懈探索中不斷創造從0到1的突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