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國基礎研究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只有基礎研究這一地基打得牢,科技大廈才能建得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謀劃科技創新,基礎性研究取得新成績,科技發展實現從“跟跑”走向“領跑”的角色轉換。“神舟”系列遨游太空,“奮斗者”號探底萬米海溝,“中國天眼”捕捉宇宙脈動,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組網,港珠澳大橋通車……處處都是基礎研究創造的不朽奇跡,處處都是科技創新賦能發展的中國奇跡。 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始創新,已成為國際科技競爭的制高點。“路漫漫其修遠兮”,對建立以基礎研究為根本的科技強國之路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我們要有深刻的認識。新形勢下,全面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重點要根治“卡脖子”問題、補齊“絆腳踝”短板,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以高位引領、統籌布局與精細服務為基礎研究提供厚實的土壤,把科技創新的“厚底子”鋪牢鋪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創新人才不畏艱難、無私奉獻,推動我國在眾多領域上實現從零到一、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量子信息、核電技術、生物醫藥、衛星導航、載人航天等,每一個突破的背后,是科研人最動人的自主創新答卷。基礎研究周期長、難度大,更需要科技人才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甘于下苦功夫、長功夫,圍繞重要方向“以身許研”,敢于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基礎研究的海洋里收獲成功之果。 創新發展的藍圖已經繪就,基礎研究迎來發展的春天。我們堅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千里馬”競相奔騰的圖景一定會在廣闊的科研舞臺上漸次展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