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21世紀以來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公布,文件錨定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聚焦鄉村振興主題,既是明確全年工作重點的“任務清單”,也是指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操作手冊”。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守好“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我們既要“塑容貌”,又要“鑄精神”,只有不斷壓實責任,扎實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才能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民以食為天,“糧食”二字重若千鈞。手里有糧,心里不慌。糧食是百姓生活富足安定的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基本前提之一。“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就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去年,甘肅省建立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21個,推廣高效農田節水技術1000萬畝;河北省實施糧食生產專項行動,分區分季分作物精準指導,全年糧食播種面積9665.7萬畝,單產399.87公斤,總產量773.02億斤。從東北平原到中原大地,從西南山區到魚米之鄉,各地高度重視耕地安全,深挖耕地產能,在提升耕地質量的同時,實現藏糧于地,為保障糧食安全打下了堅實基礎。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在這個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時代,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創新。從生物育種,到人才培育,再到工具革新,農業生產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科技的影子。加快生物科技創新步伐、加速人才科技力量培育、加強工具科技服務能力,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前進方向。我們應深刻領悟農業強國的歷史方位、戰略定位、統領地位,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鉚足干勁推動科技創新,持續不斷推動農業強國建設。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如果說,40多年前的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那么,40多年后的今天,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工作,全面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是全面建設農業強國的引擎。 “你做三四月做的事,七八月自有答案。”在這個春天,奔跑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彈奏好鄉村振興的“進行曲”,那么往后的日子里,必能繪出一幅產業更強、環境更美、農民更富的和美鄉村畫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