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也是充滿希望的季節。《荀子·王制》中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意思是春天播種,秋天收獲。只有“人勤春來早”、春種一粒粟,才能“功到秋華實”、秋收萬擔糧。 眼下,全國春耕備耕從南到北陸續展開。在江蘇、安徽等地,農戶積極開展土地翻耕工作,農技人員深入田間指導農戶,展開春耕備耕,為確保全年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打下基礎。春耕事關糧食安全,糧食安全又事關國運民生和國家長治久安。未來一個時期,隨著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城鎮化不斷推進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需求仍呈剛性增長態勢。只有把春耕備耕工作抓緊抓實,才能為全年糧食生產提供保障,才能實現“兩穩”“兩擴”“兩提”目標;讓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才能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確保糧食安全。 2023年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扎實做好春耕備耕工作,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對不斷開創“三農”發展新局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義。在鄉村的廣闊天地,青年干部應和廣大新農人、種糧戶一起,搶抓農時,深入田間地頭辛勤耕耘,為他們帶來現代農業科技和管理模式,進行科學化、系統化的農業生產,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地方政府應當挑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重任,落實耕地保護制度、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提升耕地質量,確保春耕備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保障農民收入,才能打好守護糧食安全的“主動仗”。 抓備耕就是抓發展,保春耕就是保飯碗。下好春耕“先手棋”,才能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為經濟發展帶來堅定底氣、創造更大空間、爭取更大回旋余地,為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農村新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