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京,六朝古都,本是詩意江南,風流名都,然而無端禍起,日寇侵城,劫掠黎庶,屠戮無辜,卅萬亡魂,飲恨江城。自1937年12月13日始,40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生靈涂炭,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幕。85年歲月老逝,但南京的切膚之痛、侵略者的累累暴行永遠不會隨著硝煙彌散而被淡忘,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牢記,國有殤,礪自強。 安危不貳其志,險易不革其心,在歷史悲痛中永葆初心使命。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面對山河破碎,中國人民沒有屈服,無數中華兒女不畏強暴,以錚錚鐵骨前仆后繼赴國難,楊靖宇、趙一曼、左權……抗日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民族尊嚴,詮釋了黨對人民的赤子之心。進入新時代,先驅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代代傳承,心做堅志,青春無悔奔波大山脫貧的黃文秀;身為長城,清澈之愛守護祖國邊疆的陳祥榕;白衣為甲,夜以繼日奮戰新冠一線的鐘南山,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用生命守護祖國的萬家燈火。“政之所興在順民心”,黨員干部要把初心使命扎根到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多奔走于田家巷陌,多穿梭于農家房舍,察百家情,曉百家事,做群眾的“知心人”和“暖心人”,把工作做到大家的心坎上。始終秉持“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理想信念,與黨和人民同心同德,在硝煙散去的盛世年代,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奉獻青春。 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在歷史悲痛中永葆團結之心。舊時代的中國,軍閥割據混戰,社會千瘡百孔,國家四分五裂,而使日寇妄生覬覦中華之心。中國共產黨首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始終堅持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團結一切抗日力量,緊緊依靠人民、組織人民,發起最廣泛的“人民戰爭”,為取得最終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抗日戰爭的歷史表明,只要人民團結,上下一心,就能匯聚起“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磅礴力量,就能筑成無堅不摧的“鋼鐵長城”。奮進新征程,我們仍要用好團結這一制勝法寶,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揚理想信念的旗幟,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凝聚萬眾一心的偉力,匯聚起干事創業的強大力量,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跡。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在歷史悲痛中永葆危機意識。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悲壯歷史不容忘卻,勝利來之不易,黨員干部要善于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于安思危,于治憂亂”,今天,我們已經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人民生活水平大跨越提升,但我們也應當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中華民族在走向偉大復興的同時也在面臨新的挑戰與風險。黨員干部要時刻保持“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清醒認識,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心懷“國之大者”,勇擔民族復興大任,激發自強之心、奮斗之志,做“起而行之的實干家”,切切實實作出一番無愧時代、無愧人民的真成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