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素食已經成為傳遞慈悲和愛的一種理念和文化,也成了踐行綠色低碳環保的一種生活方式。11月25日是國際素食日,原稱“世界無肉日”,源自于1986年印度發起的群眾性素食運動,漸漸發展為一個世界性節日,主要目的是以關懷動物為基礎,推廣植物性飲食取代動物性飲食,通過改變飲食習慣,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素食素心,便是以蔬菜、瓜果為食,持柔軟之本心,投入到素食活動中。素食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齊民要術》中早有記載素食菜譜,說明當時吃素的風行。素食的歷史如此悠遠,而當下食素之風也頗為盛行。吃素食,穿素衣,修素心,在無比喧嘩的世界里,做個素人,從少吃一頓肉開始修行,保持對萬物的隱忍,保持對自身的觀照。這般食素的意義,十分美好。“追”的是對綠色與健康人生的追求,“思”的是對世界的慈悲和愛,“品”的是那份蟄伏在中國人血脈里的慈悲和溫良,“憶”的是史書典籍里的傳統之思。 一餐之素,就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古人云:“治常生于敬畏,亂常起于驕縱。”人生的意義,在于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尊重生命。這不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只有當我們對生命擁有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充滿無限生機,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才會生機勃勃環境永續。“世界素食日”讓人們養成“見其生不忍視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思想,不僅能夠推動人們對綠色和健康生活的追求向往,更加有利于倡導綠色低碳理念,走好可持續發展之路。 推廣倡導“世界素食日”,了解素食的益處,同樣也是響應國家有關綠色低碳環保的號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綠水逶迤,青山相向,草木繁盛,花鳥為鄰,推窗可見綠,白天抬頭有藍天白云,夜晚能望見繁星閃爍,這般的田園詩意,凝聚著人們對綠色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每個人都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以實際行動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才能在點滴之間匯聚起生態環境保護的磅礴力量,呵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守護好祖國的綠水青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