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國秋糧收獲已過九成,基本實現豐收到手。保豐收,關鍵在于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今年,種業(yè)振興行動扎實推進,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增加到216個,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45%。 種子安才能倉廩實,倉廩實才有天下安。種子作為農業(yè)的源頭基礎,是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yè)產業(yè)競爭力的根本保障。小小的一粒種子,就是糧食產業(yè)的“芯片”。有好種才能多打糧、打好糧。良種可以促進增產增收,反之,劣種則會造成減產甚至絕收的不良后果。培育良種,才能“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作為世界人口大國,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以不到10%的世界耕地面面積養(yǎng)活了超過20%的世界人口,我國有力回答了“誰來養(yǎng)活中國”的問題,如今,更要破解“端穩(wěn)中國飯碗”的考題,讓十四億百姓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端穩(wěn)飯碗才有幸福滿滿。 要讓中國人民端得穩(wěn)中國飯碗,就要讓中國飯碗裝得滿中國糧食,而中國糧食靠的是中國種子。在糧食連年豐收、農民連年增收的形勢下,種子安全更應向高新技術與科技創(chuàng)新邁進。君子所其無逸矣,當知稼穡至艱難。回望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用赤心與汗水躬身田畝,為農業(yè)生產保數量、保質量。如今我輩科技工作者更應使命在肩,要大力開展前沿育種技術的科研攻關,加快育種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以“種子芯片”培育“種業(yè)硅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種業(yè)體系,為中國種業(yè)立標準、創(chuàng)品牌。擁有核心科技,中國種業(yè)更添名氣,人民端穩(wěn)飯碗才更有底氣。 “決不能在吃飯這一基本生存問題上讓別人卡住我們的脖子。”“種子芯片”也應如其他科技一樣,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道路。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十四億人民的生存問題不能依靠國際市場、別國技術來解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是全國上下的共同心愿。憑借自主自立的創(chuàng)新科技保證中華民族的自強自信,天上有航天夢,地下便是種子“芯”。把種子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把種子技術用在中國糧食上,保障糧食安全少看天色、不靠進口,讓更多的“望天田”變成“噸糧田”,讓更多的“盼救糧”變成“出口糧”。 糧安天下,種為糧先。從制止餐飲浪費到建設大國糧倉,從解決耕地問題到攥緊中國種子,只有把糧食安全提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緊緊攥好“種子芯片”,才能牢牢端穩(wěn)“中國飯碗”,為穩(wěn)定經濟大盤奠定堅實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