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讀書會、“百姓名嘴”宣講、交流研討、“三句半”匯演……連日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的學習熱潮持續(xù)升溫。念茲在茲、殷殷寄語,一句句悉心叮囑、一個個堅實足跡、一件件為民實事,治國理政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背后是習近平總書記一心為民的深切情懷與真摯初心。 當好人民滿意的勤務員,厚植一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為民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號,必須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這番講話,語重心長,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為如何做好群眾宣傳工作劃了重點,指了方向。“涉水淺者得魚蝦,入水深者見蛟龍。”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基層黨員干部作為“追星星的孩子”,必須站穩(wěn)人民立場,傳承和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找準公仆定位,像黃文秀書記那樣,永葆“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懷,用心作答“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份“考卷”,急群眾所急、憂群眾所憂、解群眾所難,做民情知情人,政策明白人,科技帶頭人,基層實踐的“不倒翁”,用我們的雙腳“丈量”基層的每一塊土地,用真心實干向人民群眾交上滿意的“答卷”。 當好為民解憂的貼心人,堅守一顆“民之所憂我必念之”的“責任心”。“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從梁家河到正定縣,從福建到浙江,從地方到中央,一路走來,“人民”二字始終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占據(jù)著最重要的位置。哪里有群眾,哪里就有基層黨組織。要打開群眾的“心門”,首先要敲開群眾的“家門”。基層黨員干部,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要常讀群眾這本“無字之書”,“扎”到基層深處、“沉”到群眾中間,多走一些鄉(xiāng)間小路,多見一些能說真話的群眾,多聽一些反映實事的“牢騷”,將撲下身子、苦干實干作為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正確打開方式”,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姿態(tài)一心一意做好人民群眾的服務員、宣傳員、講解員,在感知民生溫暖、疾苦、憂盼中貼近著基層群眾、回應著群眾關切,真正做到肩上有責任,腳下沾泥土,手上辦實事。 當好勇克難關的主心骨,涵養(yǎng)一顆“共產(chǎn)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進取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唯一選擇就是為人民群眾做好事,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拼搏、奉獻、服務。”扎根在邊疆教育一線40余年的張桂梅老師,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司法改革先鋒鄒碧華,敢啃硬骨頭、甘當“燃燈者”,立志成為人民的好干部、好法官;更有無數(shù)身邊的最美逆行者——醫(yī)務人員白衣為甲、基層干部聞“汛”而動……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更是要做到“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把“群眾發(fā)聲,我們來辦”“群眾吹哨 黨員報到”作為慣例,聚焦群眾需求,解決一批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在“廣、實、暖”三個字上下功夫,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讓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xù)、安全感更有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