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國發展探路”是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20世紀80年代初,向小康奔跑的目標與江蘇系起了一份連結。數十載先行探路,這份最初的夢想已在江蘇大地上化作“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時代宏偉藍圖。 直掛云帆濟滄海,增進江蘇“富”的福祉。面對疫情沖擊,江蘇一手抓紓困,一手抓培優,加快經濟復蘇。今年江蘇接連推進 “蘇政辦22條”“助企紓困 紀委監委在行動”等系列舉措。2022年1-6月,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前5月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2%。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就強調,把經濟發展抓好,關鍵還是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磨礪始得玉成,江蘇2021年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7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7.5%,充分彰顯了江蘇深化創新改革的魄力,積極營造“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同時,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落地生根,讓“富”的成色愈加飽滿。 一枝一葉總關情,厚植江蘇“民”的情懷。“小康先行者”江蘇沒有匆匆忙忙往基本現代化趕路,而是以人民為中心,在細枝末節之處體現出孜孜不倦的為民情懷。發布十二類五十項民生實事清單;利用S231高架橋下閑置空間改造體育健身公園,拓展市民娛樂運動空間;銀發助餐點、助浴點、適老化改造進門入戶,讓老年群體的日子更加舒心……針對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痛點,加大改革創新和保障力度,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實現度超過90%。這一系列的舉措,既保障了百姓生存發展的“頭等大事”,也聚焦日常生活的“關鍵小事”,體現了江蘇“人民至上”的赤誠初心,讓“民”的情懷愈加深刻。 春風又綠江南岸,傳遞江蘇“美”的韻味。因水而興的江蘇,錨定“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的綠色生態發展之路。禁漁退岸、留白增綠,近年來江蘇共騰退長江沿江岸線60.3公里。曾深陷水危機的太湖,中國淡水蟶等“原住民”從稀有種變回了常見種;徐州最大的采煤塌陷區,如今已通過生態治理蝶變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一度“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的南通五山地區化身鳥語花香的“城市客廳”……沿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彰顯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深刻含義,繪就了新時代下的富春山居圖,讓“美”的韻味愈加醇厚。 遠眺新征程,勇立潮頭的江蘇將牢記囑托、不負使命,繼往開來、奮勇前進,履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職責,“蘇”寫新時代下的幸福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