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在歷史長河中,“睦鄰親鄰,與人為善”始終是人與人或國與國之間建立良好關系,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合作基礎。而如今,面對疫情肆虐、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危機,國際友誼對于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和繁榮更加重要。7月30日,我們即將迎來第十一個“國際友誼日”。 “朋友圈”展示大國擔當的“中國形象”。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80多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同1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在國際上構建起了一個廣泛“朋友圈”。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肆虐,中國向30多個國家派出醫療專家組,向15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提供約300批抗疫援助;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供應超過22億劑新冠疫苗;全面落實二十國集團緩債倡議,總額超過13億美元,是二十國集團成員中落實緩債金額最大的國家……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中國以務實的姿態在“朋友圈”中展示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中國形象”。各國唯有求同存異、團結合作,才能共同驅散國際社會的陰霾,共覓解決當前諸多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方案。 “同心圓”打造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截至今年6月初,中國已同149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中國發起創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向24個成員提供總額近2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舉辦廣交會、服貿會、進博會等一系列國際性展會……開放的中國向世界敞開懷抱,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共創人類美好未來。“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以實際行動為開辟一條可持續的、具有抗御能力的道路,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的世界承擔“大國責任”、打造“中國方案”。在全球化歷史大勢的“背書”下,各國唯有凝聚共識、積極踐行,為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地區共同發展等匯聚強勁力量。 “共同體”開辟人類命運的“中國道路”。“我們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共同體”提出和不斷發展壯大的背后,是中國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主張越來越深入人心。從構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到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從卓有成效的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協作到全面奮進的金磚合作,中國所堅持的“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共同認可。“共同體”理念也成為了世界廣大追求美好生活與未來的人民的共同價值理念。在單邊主義、貿易保護日漸猖獗的今天,各國只有懂得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跨越文明沖突陷阱,摒棄意識形態爭論,才能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力量開辟人類的美好未來。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只要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維護和發展好國際友誼,構建最廣泛的“朋友圈”、勾繪最美好的“同心圓”、形成最凝聚的“共同體”,我們就定能在“地球村”這個和睦的大家庭中共創世界美好的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