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在大數據時代,加快城市轉型、大力進行改革創新,為譜寫江蘇強富美高開啟數字之路。 適應新形勢,深化數字技術合作。近年來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從實驗室走到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當中,由于其技術和社會的雙重屬性,要對網絡安全進行正確使用和規范,因此,我們亟需加強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跨領域網絡安全信息共享和數字技術合作,提升網絡安全威脅發現、監測預警、應急指揮、攻擊溯源能力。另外,在疫情背景下,數字技術可為合作抗疫提供更多的便利性。面對共同挑戰,我們當勇立潮頭,而非退守湖泊,當攜手共進,而非各自遠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激發數字經濟活力,增強數字政府效能,優化數字社會環境,構建數字合作格局,筑牢數字安全屏障,讓數字文明造福各國人民。” 履行新職能,完善數字環境治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倡議。一方面要以數字化助推城鄉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將物聯網感知設施、通信系統等納入公共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建筑等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和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構建城市數據資源體系,推進城市數據大腦建設。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立涉農信息普惠服務機制,推動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另一方面要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功能。加快構建數字技術輔助政府決策機制,提高基于高頻大數據精準動態監測預測預警水平。強化數字技術在公共衛生、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事件應對中的運用,全面提升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持續深化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布局建設信息系統,提升跨部門協同治理能力。 完成新使命,共享數字經濟紅利。當自動駕駛的巴士、水陸兩棲的球形機器人、可愛的機器狗……出現在“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時,這些來自世界各地最頂尖前沿的“黑科技”爭奇斗艷,讓人們體驗著科技之美,熱情談論著未來的無限可能。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各國抗擊疫情進程中快速發展,遠程辦公、云端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異軍突起。我們要聚焦教育、醫療、養老、撫幼、就業、文體、助殘等重點領域,推動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推進學校、醫院、養老院等公共服務機構資源數字化,加大開放共享和應用力度。推進線上線下公共服務共同發展、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在線課堂、互聯網醫院、智慧圖書館等,擴大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覆蓋范圍。當下,云計算、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我們要讓數字經濟的紅利惠及百姓生活的各個角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