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的江蘇,目光所至,皆為黨旗飄揚;一眼百年,皆為五星閃耀。百年篳路藍縷、百年滄桑巨變,江蘇穿越重重關山、奮進漫漫征途、迎來蒸蒸日上、實現滄桑巨變。 注重“以人為本”,為民辦實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近年來,“蘇服辦”、“15分鐘生活圈”助力打造智慧村居,互聯網“讓群眾只跑一次腿”;“網絡全覆蓋”讓農村人人享,“直播帶貨”、“農技耘”平臺等等讓廣大農民們搭上銷售電商“直通車”;遠程醫療、一體化信息系統、異地就醫報銷備案,讓更多更好的醫療資源走到身邊,基礎醫療保障不再遙不可及;健康碼、遠程醫療、在線辦公等廣泛應用,在科學防疫、復工復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件件“網事”正在悄然改變著日常生活,人們獲得滿滿的便利感、參與感和獲得感。 加強“精神家園”,筑輿論陣地。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共同構建一張誠信網、文明網、和諧網,既是網絡文明發展的必然選擇,也寄寓著億萬網民的強烈期待。江蘇從“平臺工具”到“嶄新體制”:一是架設綜合治網的“四梁八柱”,把網絡文明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納入考核機制;二是注重教育、實踐的“雙向發力”,搭建“紅心向黨、E心護網”云平臺,推出“網絡安全云課堂”,組建“網絡安全紅色衛士”志愿宣傳隊,組織網絡安全宣傳“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進課堂”……一系列舉措推動網絡法治與德治“雙輪驅動”,構建網絡生態清朗與網絡文化繁榮“交相輝映”的全域網絡文明建設新局面,讓線上線下共畫同心圓。 網上“群眾路線”,暢交流方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當前,互聯網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黨的群眾路線也延伸到網絡空間。江蘇堅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實行工作日網絡簽到制度,主動通過微博、微信、抖音、論壇等自媒體平臺收集本地網絡輿情,建立網絡輿情和網上民生熱點閉環管理制度,切實做好12345網上投訴受理、書記市長信箱、政務網站留言等官方平臺反饋問題的收集,第一時間予以回應,排疑解惑,澄清事實,使互聯網成為了黨群交流的新平臺,成為了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會用、善用“新方式”,讓群眾路線越走越暢、越走越深廣。 為民服務,初心不改;網絡強國,矢志不移。通過網絡走好群眾路線,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踐行一切為了人民、密切聯系人民、緊緊依靠人民的人民情懷。“E”線緊牽黨心民心,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始終堅持讓互聯網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助力,奮力贏得中華民族的光輝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