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季鳳凰花開,又是一年畢業之時。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1076萬人,創歷史新高。 為緩解應屆畢業生就業壓力,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千方百計解決就業難題。但當下,全球經濟衰退、疫情持續影響、產業鏈供應鏈受阻等多種因素的疊加交織,就業形勢面臨嚴峻挑戰。與此同時,勞動力市場冰火“兩重天”的現狀依然存在,畢業生“求職難”與企業“用工荒”矛盾并未消減。從長遠來看,要解決好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必須由學校、企業、社會三方共同發力。 對于高校而言,需轉變育人觀念,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要堅持制造強國的目標定位,面向市場辦學,以國家的發展需求為“晴雨表”,適時準確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同時,要審時度勢,立足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將專業打造和學科建設放在首位,建設好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專業。要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和培養方式,打破學習和實踐之間的壁壘,通過項目式、情境式和模塊化教學讓學生學有所獲、學以致用。此外,要健全完善的育人機制,通過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實踐培訓等方式,幫助學生在大學階段逐步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擁有一定的求職能力、發展能力。 對于企業而言,需轉變發展思路,參與高校人才培養。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對市場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感知力,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展校企合作,一方面,要主動融入,積極參與到高校課程設置、教學設計、人才培養等關鍵環節中來,有意識地培養行業精英、技術能手,延伸企業發展的創新鏈、價值鏈;另一方面,要整合資源,推動高校的人才智力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開辟綠色通道,為高校教學教研工作提供場地、設備、知識、技術等必要支撐,實現企業生產發展與高校科技創新、實用型人才培養共贏,從而為高校畢業生穩定就業帶來更多新機遇,推動經濟社會良性發展。 對于社會,要改變傳統認知,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長期以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談起制造業,“低端、廉價、缺乏自由度”等標簽會立即呈現在很多畢業生和家長的腦海中。與傳統家庭“衣錦還鄉、光耀門楣”的心理預期相比,進工廠、學技術、當工人,一定程度上還不太符合當下年輕人就業的價值取向。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步伐的顯著加快,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正扎實推進,打破技術封鎖、練就“獨門絕技”,既離不開人才技術的支撐,更離不開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我們要積極引導、逐步消除社會公眾對制造業存在的“傲慢和偏見”,不斷打破對傳統制造企業的刻板印象,努力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濃厚氛圍,號召更多的青年志士投入到制造強國建設的洪流中來,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