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高考圓滿落下帷幕,高三的學子們結束了高中生涯,迎來人生新篇章。通過高考的公平選拔,寒窗苦讀的學子有了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和人生向上的通道。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千千萬萬學子走入高校學習深造,成為改革開放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先鋒力量,推動社會與民族的不斷進步。 尊重知識,發展科教。只有尊重知識、重視科教才能贏得未來,一個不尊重知識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1977年剛恢復高考時中學的教材物理部分講“三機一泵”(拖拉機、柴油機、電動機、水泵),化學部分講土壤、農藥、化肥,生物部分講“三大作物(稻、麥、棉)、一口豬”。可見當時科學教育水平整體處于落后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偉大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必須有知識,有人才”。終于在這一年,高考制度恢復,“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陽光重新普照中國大地。恢復高考不僅僅是恢復了知識的尊嚴,重新肯定了知識分子的價值,更是撬動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實踐杠桿”,具有重大的轉折意義。 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不論家境不論出身,人人皆可成才,正是高考的公平所在。當年恢復高考時不限年齡、不限學歷,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干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都可以報考。這在全國掀起了學習知識的熱潮,甚至出現了父子同場考試的場景。“知識改變命運”的號角,從此響徹國家的每一個角落,與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交相呼應。物理學家趙政國,新東方集團的俞敏洪等等都是通過高考走進大學,實現人生逆襲。“如果沒有恢復高考,我將不會有機會走進北大,在知識的世界遨游”,俞敏洪說。因此,高考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得以聚天下英才而育之,為改革開放注入生機勃勃的人才資源,成為了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巨變的關鍵動力之一。 改革同行,贏得未來。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作為我國的核心教育制度之一,高考制度不僅為改革開放選拔出優秀人才,其本身也在國家發展中不斷進步,在人民期待中不斷前行,在四十幾年的探索中實踐著改革精神。從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到改變成績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再到為殘疾人參加高考提供必要支持條件和合理便利……高考制度在恢復之后一直處于變革與調整過程中,始終針對不同時期的不同問題作出完善。與改革開放同向同行,不斷適應新時代新形勢,高考才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紅利。 高考制度成為了撬動整個社會變革的杠桿,對中國的經濟、文化、科學、思想、法律等各領域的改革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而現在面對新時代新要求,相信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定然能夠牽引教育改革的“發動機”持續運轉,為國家和民族源源不斷培育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創新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