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全國多地博物館在視覺呈現、觀眾互動、文創設計等方面“頻亮高招”,為博物館插上“數字化的翅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文物得到保護,歷史才能傳承。各地通過打破“次元壁”的線上線下聯動為群眾呈現燦若星河的文化展品,構建沉浸式視覺盛宴,將“詩與遠方”打包帶回家。 科技賦能,文物“活起來”。“不遇良工,寧存舊物”,經過考古匠人妙筆巧手的修復,文物將前世今生娓娓道來。借助數字化三維掃描與后期處理技術,文物以720度數字化呈現,既給了觀眾身臨其境的觀感,又為文物后續研究等方面提供了長久助力。文物蘊藏著歷史的厚重,凝結著匠人的智慧,彰顯了時代的風采,潤養著文化自信,共同營造出“文物之美”的多重維度。多家博物館引入AI病害識別、文物數字資源整合與分級創建等技術,整合加工數字資源,助力文物保護與修復。喚醒沉睡的文物,一方面需要在文物復刻的效率與精度上持續深耕,助力文物的多樣化展示;另一方面需要深化產學研融通,幫助學生向下扎根學知識,加強與相關市場主體的合作,促進數字化產品開發。 “博物館+”,文創“火起來”。多家博物館各顯神通,VR全景展讓人嘆為觀止、萌萌噠線上泥人新IP系列盲盒賣到脫銷;“考古+食玩”,在體驗中感受歷史;流動博物館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數字文創帶著勃勃生機,博物館越來越有“青春范兒”。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物豐碩,依托數字化,文化符號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文化瑰寶被搬進課堂,文物展覽成為孩子們“好奇心的陳列柜”;借助先進的數字技術,博物館讓更多文物登“云”見日,通過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深層次價值,在文物中激發民族自豪感,汲取向上的奮斗滋養。 雙向奔赴,文化強起來。《中國詩詞大會》用表演復刻古畫、古藝,讓“何尊”文物“開口說話”,觀眾浸潤其中,賞文物之美、誦經典之韻,實現文物與詩詞的雙向奔赴;舞蹈《只此青綠》以名畫《千里江山圖》為靈感,打造3D數字藏品項目,通過Q版造型拉近了傳統文化與Z世代的距離,實現文博與藝術的同頻共振;《典籍里的中國》穿越古今、以AR技術娓娓講述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典籍源起與流轉,建立起了文物知識體系與公眾間的橋梁……以數字化手段為擎,文化沁潤心田,靜靜訴說舊時光,在歷史文物與現代空間中相融共生,讓中國故事在世界舞臺永放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