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雜志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文章系統回答了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進一步做好社會保障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我們當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讓社會保障事業更上一層新臺階。 百年奮斗,社會保障事業已從種子長成大樹。我們的社會保障事業誕生在風雨飄搖的1922年,黨的二大宣言中就提出了設立工廠保險、保護失業工人等改良工人待遇的主張。瑞金時期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也設專章規定了社會保險問題。一百年過去了,我們的社會保障事業穩步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我們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體系功能完備、特色鮮明、內容豐富、覆蓋面廣,惠及全國十多億人民。人民有了保障,奮斗才更有底氣。森森千丈松,可作棟梁材。社會保障體系這顆參天大樹,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最堅強的支撐。 百花齊放,社會保障模式已由單一走向多元。一段時間里,我們的社會保障主要依靠政府為主導,大部分項目是由國家來興辦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要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為此,各地紛紛打開新思路,拿出新舉措。宿遷市與服務機構簽訂統一協議,為工傷員工打通了就近治療、家門口康復的新路徑;鹽城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大力組織實施養老保險精準擴面行動,力求讓全民享受養老保障;泰州市建立家庭醫生“守門人”制度,建成覆蓋城鄉的“15分鐘健康服務圈”。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多樣化的社會保障舉措為多元化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增添亮點,豐富內涵。 百舸爭流,社會保障體系從模仿走向超越。世界上最早的社會保障制度誕生在歐洲。第一個以政府法令形式建立社會保障的國家是英國,第一個建立廣泛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是德國,他們都曾是我們學習模仿的對象。如今,中國已然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們要從模仿走向超越,走出自己的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注重學習借鑒國外社會保障有益經驗,但不是照抄照搬、簡單復制,而是立足國情、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成功建設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們有我們的優勢,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時間在我,千帆競渡,我們終將超越。 新時代新征程,全國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持續用力推動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就一定能讓美好生活變得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