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3日,是第27個世界讀書日。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講述他與書的“不解之緣”,號召大家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適逢谷雨時節,春雨生百谷,書香沁人心,我們更應趁此大好時節在知識雨露中啟迪智慧、浸潤心靈。 博學而通達以求積累。在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在工業經濟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才夠用一輩子;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我們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識素養,不自覺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不主動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拓寬眼界和視野,那就難以增強本領,也就沒有辦法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面對蓬勃興起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社會治理呈現的多維、動態、智能等特點,面對前進道路上的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黨員、干部只有不斷學習知識、豐富學識、增長見識,補充和豐富知識儲備,始終保持思想活力,才能使領導和決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從而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更好地肩負起職責與使命。 審問而慎思以求深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思考認知的過程。思考是閱讀的深化,是認知的必然,是把書讀活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有言:“要帶著問題讀書,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聯系實際,開動腦筋,對現實中的疑惑進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東西變為系統的、孤立的東西變為相互聯系的、粗淺的東西變為精深的、感性的東西變為理性的。”屈原居山洞三年深讀《詩經》,李密牛角掛《漢書》隨時翻閱,他們通過細讀深思、反復推敲,汲取了一本本書籍的力量,為以后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我們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在思考中發現新的問題,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努力形成新的認識,避免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這兩種問題,既罔于自己也殆于工作。 志篤而力行以求所成。“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的現象,事有所成,必是學有所成;學有所成,必是讀有所得。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廈門大學舉辦的《資本論》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現實指導意義座談會時,談笑風生、游刃有余,贏得廈大師生們的一致贊許和敬佩。大凡有所成就者,都注重讀書與運用的結合,而不是死讀書、讀死書。我們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帶著問題學,拜人民為師,做到干中學、學中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通過從書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政治營養,在推動地區發展、強區富民的生動實踐中展現新作為、體現新擔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