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弘揚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劍,久久為功”。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子代表著朝氣與活力,象征著希望與未來。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院士,用一生詮釋著“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句話,給人以深深啟示,感召和激勵著新時代青年去奮斗和奉獻。 強固“向陽生長”的定力。“破土昂然指碧穹,翠苗玉立沐春風。”向日葵是一種對溫度適應性很強的作物,其種子耐低溫能力很強,4~5℃時,種子就能發芽生根,在整個生長過程中,只要溫度不低于10℃,就能正常生長。在適宜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發育越快,而且永遠向陽生長。心向陽者往往信念如磐、堅毅果敢,不為境轉,不隨物流,矢志不渝地履職盡責。新時代青年應珍惜光陰、不負韶華,如向日葵吸收陽光般如饑似渴不斷學習,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深入鉆研,從書本中汲取智慧和營養,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梁之才。面對“低溫”環境,葆有一份“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自信和淡然,不畏荊棘坎坷,不懼激流險灘,扎扎實實的干好每一件事。 厚積“向下扎根”的張力。種子的力量來源于追逐陽光的“向上”,更來源于扎根沃土的“向下”。愈是艱苦貧瘠之處,愈是墩苗歷練之地。唐代著名茶學家陸羽在《茶經》中,將茶樹生長的土壤分為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和下者生黃土。倘若把青年成長比喻成茶樹的話,只有在“爛石”中生長,才可具備“好茶”品質。所謂“爛石”,大多是指艱苦環境、吃勁崗位,也就是常說的“苦差事”。經受住風雨的洗禮和考驗,才能把穩航向、行穩致遠。每個胸懷偉大理想抱負的新時代青年都應該主動走出“舒適圈”,跳出“安樂窩”,趁著大好的青春時光,深入基層、了解基層、扎根基層,到基層一線去摸爬滾打,到“吃勁”崗位上去勞筋骨苦心志,在急難險重任務中去經風雨見世面,練就“大心臟”“寬肩膀”。 淬煉“向善而立”的毅力。一顆好的種子最基本的是健康的、沒有病害的、不會被害蟲侵蝕的。種子健康了,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袁隆平院士一心為民、無私奉獻,將物欲看得極淡,幾十年如一日躬耕于田疇,即使已至耄耋老年、滿載榮譽,也始終潛心專注于水稻事業,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擇一事、終一生”的道理。新時代青年,面對工作中的種種挑戰和生活上的各種誘惑,無論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清醒而堅定,在風雨飄搖中巍然不動,做到耐得住清貧、受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堅守內心的一份安寧。積極發揚“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奉獻精神,保持“冷板甘坐十年冷”的韌勁,握緊時代“接力棒”,走好腳下“趕考路”,在向上向善中踏浪前行,開出絢麗的花朵、收獲豐碩的果實,做到“功成無悔少年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