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蘇,春耕備耕正當時。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出臺,指出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馳而不息重農強農的堅強堅定決心,為廣大農民群眾送來了政策春風和民生禮包。 “穩”字當頭,保障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民以食為天,糧穩天下安,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保障糧食安全不能依靠別人,必須立足國內基本解決吃飯問題。新冠疫情、極端天氣等因素對全球糧食生產帶來不確定性,近年來國際上一有風吹草動,各國首先捂緊自己的糧袋子,我國還面臨水地資源約束、農資價格上漲等挑戰。糧食安全必須要立足國內,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必須穩住“三農”基本盤和糧食“壓艙石”,以國內糧食穩產保供的穩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改”字為要,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去年,我國糧食生產喜獲“十八連豐”,然而結構性短缺仍是我國當前保障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矛盾。具有飼料和油料雙重用途的大豆長期產不足需,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擴大豆、擴油料,千方百計提高大豆和油料自給率,讓“油瓶子”里盡可能多裝中國油。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穩定生豬生產長效性支持政策,穩定基礎產能,防止生產大起大落。加快擴大牛羊肉和奶業生產,穩定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均能起到補強糧食安全“軟肋”的作用。 “民”字在心,合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農民種糧能賺錢,國家糧食就安全,農民本來是種地種糧的主體,但是農民種糧的意愿卻逐年降低,而究其原因就是種糧不劃算。按照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的目標,今年將推動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力爭做到政策保本、經營增效。政策上,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政策。經營上,聚焦關鍵薄弱環節,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提高種糧綜合效益。讓還堅持在農村種地的這些人能賺到足夠的利益,這才能推動種地積極性,糧食安全才能夠得到有利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飯碗里裝滿中國糧,才能更好做到“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