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兩年一次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從仰望星空,到躬耕田野,他們數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背后彰顯了“了不起的情懷”。 青年一代生逢偉大時代,當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楷模,學習踐行他們身上最為高尚的情懷,在新的趕考路上乘風破浪、揚帆遠航,奔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星辰大海”。 用“愛國情懷”引領“逐夢航向”。“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面對新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困難局面,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等一大批中國科學家,放棄海外優越的生活條件,沖破重重阻撓毅然回國,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中嘔心瀝血,為我國科技事業崛起作出巨大貢獻。“殷殷愛國情,拳拳赤子心。”作為青年一代,理應從科學家的矢志報國的赤子情懷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將個人的價值實現與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統一起來,立強國志、行報國為,在黨和國家需要的時候站出來、頂上去,在新征程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 用“擔當情懷”跨越“急流險灘”。“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科技創新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不是靠敲鑼打鼓、短期就能完成的。從“嫦娥”飛天到“蛟龍”入海,從“悟空”探秘到“墨子”傳信,從“天眼”建成到“九章”問世……廣大科技工作者正是依靠“十年磨一劍”的信心和決心,銳意進取、敢為人先,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東方奇跡”。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凡此種種,無不啟發著青年一代永葆銳意創新的勇氣、奮發有為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擔當,挑“千斤擔”、移“萬座山”,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用實干實效為愛國奉獻作出最生動的“注腳”。 用“奉獻情懷”答好“為民考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奉獻是一種純潔高尚的精神境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60余年扎根沃土,只為水稻實現高產;“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35年如一日奔波于山區,創新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助力農民致富增收……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甘坐“冷板凳”,樂當“幕后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無私奉獻”的時代真諦。“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為民的真情”。青年一代應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淡泊名利、忘我奉獻的優秀品質,厚植“枝葉關情”的為民情懷,撲下身子“接地氣”,始終和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用執著奉獻書寫無悔人生。 使命在代際間傳遞,榮光在奮斗中煥發。在新的“趕考之路”上,青年一代當擦亮忠誠本色、擔當成色、奉獻底色,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乘勢而上、勇立潮頭,以行動書寫青春華美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