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古往今來,“勤儉節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風尚和價值取向,留下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的歷史警思。“小米粒”關系到“大民生”,新時代初心再出發,我們必須堅持以儉修身、以儉持家、以儉興邦,弘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激發艱苦奮斗的精氣神,讓勤儉節約蔚成風尚。 以儉修身、艱苦奮斗,是我們黨始終堅持并弘揚至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從嘉興南湖上的一葉小小紅船到陜北黃土高原上潮濕破舊窯洞,從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漸燎原。我們黨就是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依靠艱苦奮斗凝聚民心,不斷走向壯大。在延安,我們黨的領導人穿補丁、睡土炕、吃小米,美國作家斯諾從中國共產黨人極其簡樸的生活中發現了一種偉大的東方力量,稱之為“興國之光”。“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以儉修身、砥礪前行,帶領中國人民書寫了民族騰飛的壯麗史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總結指出,“節儉樸素,力戒奢靡,是我們黨的傳家寶。現在,我們生活條件好了,但艱苦奮斗的精神一點都不能少,必須堅持以儉修身、以儉興業,堅持厲行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情。” 以儉興邦、造福于民,是我們黨始終銘記并傳承至今的不變初心和使命。“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國與家的發展和繁榮都存在著相同或相似的規律,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正朝著第二個百年目標奮斗前進。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需要勠力同心、長風破浪的創造,更需要弘揚勤儉樸素的優良作風。奢靡之風是中華民族復興偉大夢想道路上的巨大障礙,而風清氣正、崇尚節儉的社會氛圍才是國家富強的助推器。當前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的現象比較普遍,要面子、講排場、比闊氣的不良風氣仍然存在,為了促進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要提倡大力勤儉節約,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以儉持家、砥礪前行,是我們黨始終秉承并堅守的工作準則和方式。“足國之道,節用裕民。”當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教育事業還需大量投入,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任務非常繁重,黨和政府“苦日子”的作風不能丟,過“緊日子”的自覺要增強。要在憂患意識中褒有為民情懷,堅持精打細算,把錢花在刀刃上,要盡可能地節約每一點有限的資源,盡可能地節省每一份財力、物力,將之用到最需要用的地方。走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必須銘記:作為凝聚黨心民心的重要法寶,勤儉節約的工作準則永遠不能丟。要在以儉治黨、治國中努力辦好人民群眾關切的事情,讓人民群眾分享更多改革發展成果,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斷夯實黨的執政根基。 人無儉不立,家無儉不旺,黨無儉必敗,國無儉必亡。這是歷史留下的忠告,也是現實發出的警報。過去我們黨靠勤儉節約、艱苦奮斗不斷成就偉業,現在我們仍然要用這樣的思想來指導工作。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肩負的時代使命,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始終保持勤儉節的本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