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來到,繁榮路邊的油菜花穿上了一襲黃裙,如泰運河中的流水開始悠悠作響,廣袤田疇間的播種機來回穿梭……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春天,全鎮以飽滿的熱情、奮斗的姿態,開啟了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以“老黃牛”的韌勁,深耕鄉村振興的沃土。新征程上,有一個個難關要闖、一場場硬仗要打,鄉村振興必須勇當“先行軍”和“排頭兵”。把產業育得更“旺”。牢牢牽住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探索產業融合的多元化、多類型、多形式,激發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提升第一產業,完善農田、水利等現代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產品的優質高效生產。做強第二產業,大力引進培育現代農業龍頭企業,發揮重大項目的牽引帶動作用,不斷延伸完善“種、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活泛第三產業,靈活發展冷鏈物流、電子商務、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服務業,形成多種特色產業競相發展的新格局。把產品做得更“特”。圍繞打造“一村一品”,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資源,優化調整各村農業種植業結構,培育適合本地的蔬菜、水果、農副產品等產業,在品質、品牌、效益上力求新突破。加強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不斷延伸拓展產品的內涵和外延,力爭將產品做成故事、做成文化、做成美麗、做成健康,創響一批“三品一標”和特色品牌。把口袋變得更“鼓”。多措并舉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探索資產經營型、入股分紅型、服務創收型、聯合發展型等多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拓展以旅游、生態、電商、養老為支撐的富民增收新渠道。優化提升新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運行質態,在不斷優化運營管理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的過程中,讓農民更多更好地分享產權、產業、產品增值收益。 以“藝術家”的品位,繪制美麗鄉村的畫卷。家鄉應有千百種樣子,但最不能少的就是美麗。以“美麗分界”為畫名,高處落筆,細處著墨,全面提升鄉村的顏值、氣質和內涵。彰顯外在之美。精心編制村莊建設規劃,畫好空間布局的“規劃圖”,以管用好用的規劃引導村莊分區分類差異化發展,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格局。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村莊清潔行動,采取“專職清潔隊+網格化管理+長效管護機制”的方式,定期開展集鎮、沿街及背街小巷清理,統籌推進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街道亮化、庭院凈化、環境美化,讓“美麗鄉村”更加可觀可感。打造內涵之美。以“微基建”推動鎮村內涵式發展,穩步推進生活污水管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站、公廁等環保項目建設,不斷補齊環境治理領域基礎設施短板。堅持“美在日常、美在經常”的理念,健全完善農村供水、道路、環衛等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讓鄉村的綠水長清、空氣常新。綻放文明之美。美麗鄉村,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道德講堂等載體成風化人的作用,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宣傳教育,引導群眾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逐步與鄉村現代化要求相適應。開展好家門口的典型選樹和文明創建活動,營造崇德向善、遵德守禮的濃厚氛圍,推動鄉村從外形風貌到內涵神韻的美麗蛻變。 以“小學生”的真摯,書寫民生幸福的答卷。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醫療、教育、就業……每一個看似簡單的詞語,背后都承載著全鎮五萬多群眾沉甸甸的民生期盼。實施好“補短板”的項目。采取“主動找、群眾提、代表議”的方式,全面排查民生建設領域存在的突出短板,列出“補短板項目清單”,按照短、中、長期分別予以安排立項。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嚴把項目的安全關、質量關、進度關,真正把每個“補短強弱”的項目建成統籌鎮村一體發展、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的精品民心工程。解答好“最期盼”的小事。以民生十件實事為抓手,全力做好社會保障、兜底幫扶、扶危濟困等基礎保障工作,熱切回應群眾上學、就醫、養老等領域的期盼與訴求,確保每年都能辦好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群眾感受得到的民生實事,讓群眾在一件件小事中真切體會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豐碩成果。建塑好“品質化”的生活。聚焦回應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深入開展民生幸福提質行動,緊緊圍繞群眾期盼的有更好的教育、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花力氣引進更多更優質的服務資源,加快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不斷為民生“提質”、為幸福“加碼”。 人勤春早爭朝夕,策馬揚鞭再奮蹄。站在“十四五”開局、現代化起步的關鍵節點,我們要踐行總書記的囑托,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真抓實干的精氣神,不負春光,只爭朝夕,奮力書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