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大變看虹橋》系列報道之一:新虹橋孕育新希望
(記者 馬宏飛)【編者按】2009年1月21日,在市委、市政府決定調整完善園區體制機制的大背景下,新的虹橋工業園區掛牌成立。三年來,虹橋人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迎難而上,開拓創新,敢為人先,艱苦創業,順利實現了“三年大變”的奮斗目標。 初春時節,漫步虹橋工業園區,盡管有些寒風瑟瑟,但一派充滿希翼的景象,讓人的心頭感受暖暖的春意: 一條條平坦寬敞的柏油路,在區內縱橫交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廠房,相繼投產見效;初具規模的虹橋新城,已向世人彰顯出親水、宜居的現代氣息…… 這一切令人難以想象,是虹橋人僅用三年時間造就的“神話”。 而這一“神話”,緣于市委、市政府三年前的一項戰略決策—— 一項決策,孕育虹橋新希望 【新聞回看】2009年1月21日上午,省級虹橋工業園區揭牌成立。市委書記張兆江、市長高亞梓為園區成立揭牌。 張兆江希望虹橋工業園區以管理體制調整為契機,以創建全省先進園區為目標,以重大項目引進開發為龍頭,加快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破解園區發展瓶頸制約,積極探索靈活高效的管理機制,努力把園區建設成為重大項目的首選區、優勢產業的集聚區、科技創新的先導區、稅源經濟的積蓄區、學趕蘇南的先行區,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園區的掛牌成立,將原先的七圩鎮、蔣華鎮納入園區管理,實行‘以區管鎮’模式。這一舉措使園區規劃控制面積擴大了近10倍,有效解決了園區管理體制、發展空間等瓶頸制約問題。”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虹橋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劉榮華告訴記者,這一決策,是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的科學、戰略決策,為引進大項目、培育大企業、集聚大產業拓展了空間,為全市“學趕蘇南、跨越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在當年7月24日召開的市委全委擴大會上,園區黨工委、管委會向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年突變、三年大變、五年巨變’的莊嚴承諾。”劉榮華說。 2010年4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將七圩鎮、蔣華鎮予以撤并組建新的虹橋鎮,與園區實行“區鎮合一”的運行模式,進一步整合優化了各類資源,為虹橋體態、形態、質態、業態的大發展、大跨越提供了條件。 “這幾年,我們虹橋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虹橋鎮六圩村六東組村民管福明扳著指頭告訴記者:沿江大道已經建成通車,虹橋醫院、虹橋學校、新的農貿市場開始交付使用,揚子鑫福造船、方泰超纖革等一批項目在園區落戶……“所有這些,為虹橋的發展增添了新希望。”67歲的管福明笑得特別開心。 是的,這一科學、戰略決策,讓虹橋人看到了大發展、快發展的新希望。在新希望的感召下,一種新的精神動力應運而生—— 一則口號,提振虹橋人的精氣神 【新聞回看】 2009年1月中旬以來,虹橋工業園區上下認真開展“追求卓越,實現跨越,我為園區作貢獻”大討論活動。 為確保活動取得效果,全區上下高度重視,把大討論活動列為一季度重點工作,成立了大討論活動領導小組,建立了班子成員大討論活動聯系點制度,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并明確專人分工督查活動的開展情況。 “追求卓越、實現跨越,是新時期虹橋精神。”虹橋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游潔介紹,這一精神的內涵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虹橋工業園區的各項工作必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達到超一流水平;第二層意思就是動員全區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學趕蘇南、跨越發展”的要求,用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風和勇于爭先的拼命干勁,推動園區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大討論凝聚新共識,新共識引領大發展。 泰興市華騁科技有限公司是區內一家科技型生產企業,這兩年企業產值和利稅的增幅均在20%以上,去年產銷規模達5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工程機械儀表、燈具制造基地。“企業的不斷做大做強,得益于‘雙越’精神的引領。”公司總經理張冬華告訴記者,這兩年,全體員工大力弘揚“追求卓越、實現跨越”的園區精神,圍繞產業做大、企業做強、品牌做響的目標,搶抓機遇、克難求進,千方百計提升檔次、跨登臺階,為園區跨越發展添磚加瓦。 三年來,虹橋人在“追求卓越、實現跨越”新時期虹橋精神的引領下,眾志成城,艱苦創業,用一組響當當的數據,見證了“三年大變”既定目標的實現—— 一組數據,見證園區發展新成效 【新聞回看】 2012年2月11日上午,市委在虹橋新城召開常委擴大會議。虹橋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虹橋鎮黨委書記董劍東用一組數據,向與會領導匯報了園區三年來的發展成果: 2011年,全區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258億元,財政總收入3億元,分別是組建之初的2.4倍和2.2倍;協議利用外資2.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958萬美元,分別是組建之初的13.5倍和11.6倍;完成基礎設施總投入24億元,是前兩年投入總和的4倍。 這是一組振奮人心的數據,這是一組經得起檢驗的數據。 這一數據,不僅凸顯了虹橋工業園區三年來發展的成效,更彰顯了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實現了“建設大園區、招引大項目、培育大企業、集聚大產業”的戰略目標。 同樣,在“雙越”精神的驅動下,三年來,虹橋人始終把“無中生有”作為園區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不竭動力,做到在“敢想”中超越,在“敢試”中亮劍,在“敢闖”中出新,在“敢為”中爭先,闖出了一條“搶字當頭、無中生有”的發展之路。 “三年來,園區先后征用轉土地1.2萬畝,拆除房屋3100多戶、74.8萬平方米,并通過重大項目點供、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上爭國家計劃等辦法,累計爭取土地指標2280畝。”董劍東說,土地要素的到位,保障了一批重大項目的順利落戶。同時,園區善于用活政策,爭取到7.5億元的信貸資金,并通過市場運作的辦法,籌集了近20億元的建設資金。 我們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有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有“雙越”精神的引領驅動,虹橋人“無中生有”的發展之路,必將走得更加精彩! 【短評】好決策需要優落實 虹橋三年大變的實踐證明:市委、市政府組建新的虹橋工業園區,是一項高瞻遠矚的科學決策、重大決策、戰略決策。 好決策需要優落實。三年來,虹橋人憑著一種迎難而上、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敢于擔責、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只爭朝夕、任勞任怨的敬業精神,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團隊精神,讓這一決策變成現實。 如今,虹橋工業園區已發展成為重大項目的首選區、優勢產業的集聚區、科技創新的先導區、稅源經濟的積蓄區、學趕蘇南的先行區、全市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虹橋人的作風和實踐值得全市各地、各部門學習借鑒。當前,力爭2017年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號角已經吹響,各地、各部門要結合自身實際,用新視角謀劃新思路,用新理念打造新亮點,用新舉措推動新發展,奮力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為實現“三個共創”目標和爭當“三個排頭兵”作出積極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