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跨越發展新支點——市經信委加快推進全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紀實
(記者 蔣凱 特約記者 張慶明)“快轉快升則進,慢轉慢升則退;誰最先轉型升級,誰就能贏得發展先機。”市經信委主任張河介紹,近年來,該委以調結構、抓創新、轉方式為主線,堅持規劃引領、政策激勵、服務先行,大力推進,有力地促進了全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加大政策激勵 力推轉型升級 近年來,市經信委制訂并提請市委、市政府出臺《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關于實施開放創新雙輪驅動戰略、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若干政策》等綱領性文件,加大了規劃引領、政策激勵力度,以一條條“真金白銀”的措施加速工業轉型升級,務求“十二五”期間“468”計劃順利實現。 “‘轉’出思路天地寬,推進轉型升級,首先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張河說,該委借力新聞媒體宣傳規劃性文件,強化全社會搶抓發展機遇、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的意識;組織25家規模工業企業主要負責人赴福建省莆田市、晉江市、廈門市學習考察,進一步開闊企業家的眼界和胸襟,學習資本運作、品牌創建、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謀求更高起點的戰略發展。 突出新興產業 引領轉型升級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是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舉措,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基礎。”張河介紹,市委、市政府積極實施產業升級“468”計劃,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設備、高端裝備制造業“四大新興產業”,力爭將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化工新材料產業園、虹橋園區新興產業園和城東環保科技園打造成全市新興產業的集聚區、自主創新的示范區、發展方式轉變的先行區。 產業靠項目支撐,市經信委積極引導園區、鄉鎮突出產業鏈招商,以大項目支撐新興產業迅速做大做強。去年全市共實施1億元以上項目61個、總投資283.6億元。其中,1億美元或7億人民幣以上項目15個,總投資205.2億元;新興產業項目17個,總投資107億元。 瞄準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動企業實施品牌戰略,讓企業以品牌拓展市場、以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為提升減速機產業競爭優勢,市經信委深入數百家減速機生產及配套企業調研,會同相關園區、鄉鎮開展省級特色產業集群的建設和申報工作。 為促進企業做大做強,該委加大企業戰略性重組力度,指導重點骨干企業與世界500強、國字號企業高位嫁接,加速高端化發展。永志、航聯、春之谷、明發油脂等企業與國內外大企業成功實施高位嫁接和重組。面向擬上市企業舉辦資本運作培訓班,對進入輔導期的企業悉心指導。 加強節能降耗 助推轉型升級 “加快轉型升級,既要做好加法,也要做好減法,推進節能降耗。”張河介紹,該委開展了節能走進鄉鎮、走進企業、走進學校、走進社區“四走進”活動,努力提升全社會節能意識。 設立市節能專項資金,健全目標責任體系,落實各園區、鄉鎮(街道)管理責任和企業的主體責任;督促重點耗能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設備,幫助企業篩選節能項目、采用節能新技術、申報省節能專項。去年全市共實施重點節能技改項目29個,竣工25個,實現節能量6.8萬噸標煤。 推動產業循環式耦合,基本形成以氯堿、苯、乙醇塑膠等循環經濟產業鏈,以循環利用降低能耗。 推進“兩化融合” 加速轉型升級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推進‘兩化融合’,有利于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加速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張河介紹,市經信委堅持典型示范、行業推動、協同創新,不斷探索企業信息化的有效模式,著力發揮其對經濟增長的“倍增器”、發展方式的“轉換器”、產業升級的“助推器”作用。 該委適時開展軟件產品和軟件企業的“雙軟認定”的政策解讀及業務培訓,深入一線,發掘典型,為不同類型企業推進信息化提供樣板示范。在重點骨干企業中推進研發、營銷、生產和管理等環節的信息化集成應用與滲透提升;在規模以上企業中重點推進生產、倉儲、銷售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整合應用,促進市場快速感知與反應能力的迅速提升;在勞動密集型行業推進生產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應對和弱化“用工荒”;在機電行業推進產品信息化工程,發展汽車電控、機床數控、醫療監控、家電操控等嵌入式軟件,努力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不斷優化服務 保障轉型升級 去年以來,市經信委深入開展“五進五送”活動,將政策、信息、服務、建議送進鄉鎮、園區、企業,及時提供項目申報、產業投資、技術指南等咨詢服務。每名班子成員圍繞全市工業經濟發展大局,申領一個破難項目。 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該委深化以“中小企業金融超市”為主體的直通融資和擔保平臺,推動金融產品創新多樣化、銀企融資對接常態化、金融服務支持規范化。去年以來,中小企業金融超市共開市4次,其中走進黃橋、虹橋工業園區各一次。金融機構共意向受理信貸需求191項,融資額達6.73億元。 圍繞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依托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培訓力量,組織開辦總裁研修班,舉辦各類講座、發展論壇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