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產業轉移 服裝項目出現“井噴”態勢
今年來,蘇南等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服裝產業大舉北上。作為承接轉移的橋頭堡,我市各地服裝項目出現“井噴”態勢。不少鄉鎮在短短半年時間內,便聚集起上百家服裝企業,大有異軍突起之勢。 元竹賓館的院內有一幢樓以前是浴室,今年5月,一名蘇州客商對這里進行了改造,現在這里已經成為一家擁有60多名員工的服裝廠。 據了解,這家服裝企業正式投產才40多天。眼下,正在趕制一批發往日本市場的休閑裙。由于生產任務緊,企業出臺了專項獎勵措施,防止工人脫崗。 今年上半年,在全市各地,尤其是中東部地區,大大小小的服裝企業蜂擁而至,由于蘇南產業轉移而引發的傳統服裝產業的興盛讓人目不暇接。新街鎮盛佳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維吉告訴記者,目前在蘇州,服裝產業普遍在向蘇中、蘇北以及安徽這一帶轉移,仍然堅持在當地生產經營的服裝企業已不到二三成。 分析人士認為,我市是傳統的勞動力密集輸出地區。之所以成為傳統服裝產業轉移的首選地,主要是因為地方縫紉工資源豐富,通過分散生產,有助于降低整個服裝產業的生產成本。 【新聞鏈接】低質態競爭 規模服裝產業陷入“重圍” 服裝產業轉移項目盤活了大量閑置廠房、增加了農民非農業收入,同時也為所在鄉鎮貢獻了一定的經濟增量,但這些面廣量多的“迷你型”服裝企業低成本啃食勞動力資源,對我市一些規模較大的服裝企業形成了不小沖擊。 位于新街鎮杏陸村的一家服裝廠是2002年開始創辦的,到現在已經換了三任經營者了。 新街鎮杏陸村偉盛服飾有限公司每年生產褲子30多萬條,產品主要出口韓國市場,年加工產值大約在300萬元左右。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的大部分服裝企業,特別是今年新上的一些規模較小的服裝企業都沒有自主進出口權,所接訂單多為二手單,甚至三手單,利潤十分微薄。但由于管理相對寬松,運行成本更低,距工人家庭更近,因此對熟練縫紉工更有吸引力。記者注意到,在一些規模較大、開辦時間較長的服裝企業,空崗現象比較嚴重。 盛佳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維吉介紹,影響產量的主要是工人,勞動力資源不是很足。企業只能加強內部管理,提高工人待遇,把工人吸引過來,提高產量。 大企業為什么沒有小企業有吸引力呢?分析人士認為,我市規模較大的服裝企業,雖然從經濟總量上,有的甚至已排進了全市60強,但從運營質態上來看,還屬于傳統意義上的服裝產業,其競爭力與其他服裝企業還沒有本質的檔距。 【新聞評論】自主品牌 傳統服裝產業升級“瓶頸” 有人將產業轉移比作江潮,意思是說,今天席卷這里,明天又將轉移到別處。的確,隨著我市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不斷加速,落戶我市的服裝企業數年后肯定還會向其他勞動力更低廉地區轉移。但問題的關鍵是,江潮過后,是連水帶泥席卷一空,還是大浪淘沙,終會留下一些真金白銀呢? 三恩時裝有限公司2006年落戶我市廣陵鎮,2009年實現內外銷開票銷售8000萬元左右,經濟總量在全市服裝產業中名列前茅。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除為日本客戶貼牌生產各類中高檔時裝外,自己也推出了安乃一女裝品牌。去年,這個品牌女裝實現銷售產值4000萬元,占到企業經濟總量的一半。三恩時裝有限公司廠長錢建飛告訴記者,做貼牌利潤都被銷售這一塊提走了,企業賺的是加工費跟面輔料的差價。但是自主品牌銷售的差價就被自己賺回來了,所以做自主品牌和做貼牌的利潤空間完全不一樣。 業內人士指出,傳統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出路在于實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戰略,希望在于有投資能力的規模服裝企業。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市經濟總量達到5000萬元以上的服裝企業有10家,全市排名在前60位的外貿企業中,有十二家服裝企業。但至目前為止,已具備品牌開發實力的企業大部分仍處于服裝加工基地的階段。 業內人士指出,服裝加工業務可分為二手單、散單、貼牌加工、自主品牌四個類型,唯有自主品牌位于微笑曲線的峰部。廣東、蘇南一帶,在服裝產業轉移出去后,都留下了不少有自主品牌的服裝企業。因此,在眼下服裝產業興起的時期,引導我市有實力的企業摒棄低端競爭,走出微笑曲線底谷已成為當前推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課題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