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工業經濟在困境中回升向好
(記者 馬宏飛 特約記者 沈偉民)最近,記者從市經貿委獲悉,我市工業經濟在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下,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好于預期。預計全年全部工業完成現價產值1039億元,同比增長27.6%。 “工業經濟回升向好,得益于重大項目的開發拉動,得益于重點產業板塊的強勁支撐。”市經貿委副主任張河說。 2010年來,我市加大重大項目招引力度,主攻臺資、央企和世界500強大企業、大集團,簽約審批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加快項目的落地速度,扎實抓好簽約項目的跟蹤落實,加快項目的建設進度。預計全年工業企業完成技改投入143億元,同比增長29.5%。開發實施億元以上重大項目42個,同比凈增7個;總投資150.41億元,同比凈增16.59億元。全市26個億元以上項目中,已有3個項目竣工投產。總投資3億元的聯成化學等一批重量級項目先后在我市落戶。全市15個非園區鄉鎮中,有12個鄉鎮開工實施了1000萬元以上新項目,曲霞、橫垛、廣陵等鎮成功招引了一批重大項目“飛地”到“一區四園”。 重點板塊支撐作用明顯增強。“一區四園”的主引擎作用日益增強。據統計,“一區四園”全年預計實現開票銷售194億元,占全市的57.9%。重點行業和產業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全市33個行業中,醫藥、交通運輸設備制造等12個行業開票銷售保持較高位增長,其中化工、機電、醫藥三大主導產業預計實現開票銷售234億元,占全市的71.3%。全市30強、50家成長型企業實現國稅開票銷售216.6億元,占全市的64.7%。 戰略性重組是今年工業經濟發展中的亮點。12月初,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決策和相關部門的指導下,濟川藥業集團成功兼并重組天際藥業公司。另外,中丹集團與瑞士合成國際成立了由瑞方控股的圣泰科制藥有限公司;滬鑫船廠與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廈門公司重組成立中航船廠,合作生產海洋工程船。 民營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全市新增私營企業(戶)1250個,其中500萬元以上企業130個,同比分別增長4.17%和8.33%。利用民資145億元,同比增長26.2%;工業民營企業新增納稅戶1200個,同比增長1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