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三年大變”目標如期實現
泰興日報訊 (記者 蔣凱)昨天(2月16日),記者在黃橋工業園區捷順機電項目建設現場了解到,企業廠房主體框架已經完工,項目預計6月份建成投產。該項目總投資5億元,主要生產制藥設備、凈化設備和壓力容器,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3億元,二期工程結束后預計年產值可以達到5億元。 “三年前,市委常委(擴大)會在黃橋召開,市委、市政府對黃橋提出了‘跨越趕超、三年大變’的目標要求。”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橋鎮黨委書記、黃橋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耿元進說,“三年過去了,‘三年大變’的既定目標已經如期實現,并在新時期‘黃橋決戰’中勇當排頭兵,帶領老區鄉鎮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 耿元進介紹,這三年,正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時期,黃橋主動適應和科學應對,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指標持續攀升,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帶動老區鄉鎮健康快速發展。2015年,國稅開票銷售和工商稅收收入這兩個硬指標在2012年的基礎上實現了“三年翻一番”,其中,完成工業國稅開票銷售80.4億元,占全市總量的比重三年提高2.3個百分點;同比增長34%,凈增額占全市凈增額的比重達20.5%;老區7鎮2園凈增額占全市凈增額的比重達44.7%。完成工商稅收收入5.6億元,占全市總量的比重三年提高2.5個百分點;同比增長28%,比上年凈增了1.2億元,凈增額占全市凈增額的比重達18%,老區7鎮2園凈增額占全市凈增額的比重達30.8%。 發展平臺得到新提升。繼獲得江蘇省“擴權強鎮”改革試點鎮后,園區于2013年8月躋身省級經濟開發區管理序列;2014年3月,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黃橋工業園被省政府認定為南北共建園,并在2015年度全省南北共建考核中進入了前22名。2014年,“中國·黃橋樂器文化產業園”被省政府認定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2015年,成功獲批國家建制鎮示范試點鎮、江蘇省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鎮;獲得“全國音樂教育聯盟示范基地”稱號,總的國字號稱號達15個,發展平臺再上新臺階。 項目建設取得新突破。耿元進介紹,三年來,黃橋共開發實施1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88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5個,總投資120多億元;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2個,5億元以上項目3個,江陰籍企業落戶園區15家。2015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11個,新竣工億元以上項目8個,完成總投資45億元。項目的數量和質量均一年好于一年,為黃橋下一輪的跨越發展積蓄了強勁動力。 “黃橋小城市建設是全市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耿元進說,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起點高、功能強、配套全、環境美”的要求,黃橋堅持“產城聯動、新老聯動、城鄉聯動”,三年累計投入80多億元,著力推進“103080”重點工程,城市建設展現新形象。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工程基本達到預期,形成了“七橫七縱”的大框架,黃橋的交通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新334省道鎮區段、軍民路、定慧路、金溪路等綠化景觀工程全覆蓋,每年新增綠化面積30萬平方米以上。6平方公里的黃橋新城初具規模;教育、醫療、安置小區等一批功能性工程有序推進,新黃中于2015年8月底交付使用,新市二院、鄰里中心等工程進展順利,城市公共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輻射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 耿元進介紹,三產旅游開創新局面。老鎮區的東進路、十橋路、致富路、文明路商業街的傳統服務業繁榮發展,勝利路商業中心、泰豐國際商貿城、新城佳源綜合體、鄰里中心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創意設計、服務外包、總部經濟、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發展迅猛。黃橋現代綜合物流園區成為泰州現代服務業集聚區。2015年,完成服務業增加值36.3億元,占三次產業比重三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黃橋古鎮旅游上升到市級層面組織推進,紀念館、果園場、大戲院等單位下放承接到位,古鎮區新增景點3個,形成了古鎮旅游、紅色旅游、工業旅游、生態休閑旅游的新格局,被評為“長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目的地”和“第二屆中國最具價值文化旅游目的地”,祁巷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模范村,黃橋老街成為全國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黃橋鎮創建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2015年,來黃旅游人數突破150萬人。旅游服務業的蓬勃發展,既繁榮了地方經濟,也擴大了黃橋對外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三農工作邁上新臺階。高效規模農業初具規模。“三個萬畝基地”建設成效明顯,省級“菜籃子”工程核心區初步建成,黃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成為首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安全標準化示范區,現有高效規模農業面積7.4萬畝。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全鎮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家。“黃橋燒餅”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全鎮現有各類專業合作組織260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提檔升級農村公路88公里,改建、新建農村公路橋梁50座,整治中低產田4萬畝。脫貧攻堅工作扎實推進。整鎮推進 “雙增收”,57個村的集體經營性收入全部達20萬元以上,其中30萬元以上的村35個。2011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5000元的建檔立卡貧困戶4152戶6722人全部脫貧。在全市率先組建農村財務管理服務中心、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規范了農村財務管理和農村產權交易。“雙禁”和“五位一體”管護工作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 社會事業全面新發展。耿元進說,“擴權強鎮”改革試點深入推進,920多項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承接到位,便民服務中心新增住房公積金窗口,設立了國稅、地稅以及零散稅收聯合辦稅大廳,“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到位。成立了劉陳、溪橋、南沙、橫巷四個副中心社區,相關便民服務延伸到基層。每年為民辦好十件實事工程,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統籌推進。持續開展“無訪村”創建工作,化解信訪積案65件,信訪總量明顯下降。高度重視標會處置和安全環保工作,全鎮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