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集團船用壓載水管理系統頻獲名企青睞
(記者 張倫 特約記者 陳旭霞)日前,作為世界500強之一的中海運集團組織人員來到南極集團,對南極自主研發的船用配套設備——倪氏壓載水管理系統進行考察,有望將來大面積在中海運船舶上使用。最近,已有多批國內外船舶企業來到南極集團,都是沖著這套系統來的。 “近年來,我們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不斷對產品轉型升級,成功開發出國際領先的船用壓載水管理系統,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快速通道。”南極集團董事長倪治忠介紹。倪氏壓載水管理系統是企業近年來的智慧結晶,該項目投入5000萬元、歷時兩年多研發,使用膜分離和氮氣技術,對船艙內的壓載水進行規范處理,主要指標均超過國內外同類產品,一舉填補國內空白。 從國際公約中“嗅”出船用商機 南極集團是我市一家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過去主要生產艦船用生活污水處理裝置、油水分離器等產品。與壓載水管理系統結緣,還得歸功于倪治忠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他從壓載水國際公約中嗅出了巨大商機。 眾所周知,船舶在航行、進出港、裝卸和停泊等不同的工況時,需要保持恰當的排水量、吃水、船體縱向和橫向的平衡。壓載水系統的功能就是將海水注入船舶壓載水艙或從壓載水艙排出海水,以便維持船體平穩安全。但這樣也帶來了一定安全隱患,船舶將從出發地運載的壓載水排出,壓載水中的外來物種會入侵當地的海洋生態系統,對海洋環境造成毀滅性打擊。 2004年,國際海事組織通過了《2004年國際船舶壓載水及沉積物控制和管理公約》,要求每條船舶上都需要安裝昂貴的壓載水處理系統,防止船舶壓載水中水生物的擴散,來防止、減少并最終消除有害水生物和病原體的轉移對環境、人體健康、財產和資源引起的風險。 公約給世界各國留下了緩沖期,但究竟何時生效無從得知。2010年上半年,企業從參加世界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的一位專家口中獲知,該公約可能會在幾年后施行。“全球超過6萬艘遠洋船舶,即使中標百分之一的訂單,那將是什么樣的‘錢’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倪治忠在心底暗暗下了決心。 歷時兩年投入5000萬元自主研發 2010年下半年,南極集團便組建專門研發隊伍展開技術攻關。“沒有參考數據,沒有技術儲備,一切從零開始。”參與研發的企業副總汪立慶回憶。 膜分離技術是壓載水管理系統需要攻克的難關之一,如何選用合適的膜是首選。“這就好像愛迪生當初試驗用什么做燈絲一樣,我們也要從眾多材質中選出最適應的那個。”汪立慶說。當時市場上有反滲透膜、微濾膜、超濾膜等多種膜,且每種膜有不同的口徑,選哪種膜、用什么口徑都需要一次次試驗。為了達到最佳效果,技術人員前后選用了10多種膜、做了近百次試驗才最終成功。 試驗成功后便是制作樣機。從小樣機試驗再到大樣機試驗,從岸基試驗再到實船試驗,從企業車間到青島海上……一次次現場試驗、一點點累計數據、一個個不眠之夜,企業終于研發出采用膜分離和氮氣技術處理的倪氏壓載水管理系統,并申報了11個發明專利。 據介紹,該系統采用50μ自清潔濾器首先去除水中粗大顆粒,然后由微濾膜去除所有大小微生物甚至細菌,同時沖入惰性氣體氮氣,處理后的水完全達到國際要求。如今,該系統已通過中國、日本、美國、英國等多個國際船級社認證,為進軍國內外船舶壓載水系統市場奠定了基礎。 主要指標領先國內外同類產品 “我們的倪氏壓載水管理系統采用多項核心技術,不僅價格低于國外同類產品,且主要技術指標均領先國內外同類產品,打破了國外兩家公司對該領域的壟斷,也一舉填補了國內空白。”倪治忠的語氣中滿是自豪。 該項目研究室主任金星介紹,與其它產品相比,他們系統的比較優勢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水中微生物及沉積物的處理率可達90%左右,船舶清艙工作相對簡單。一般的膜在過濾微生物及沉積物時容易產生堵塞,他們精選特殊的材質,采用反沖洗技術,且不需要外接水源,清理效果十分理想;二是運營成本較低。倪氏壓載水管理系統耗電量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膜元件壽命可達4年以上,其它部件無需特殊維護,整套設備運營成本僅為國外同類產品三分之一;三是水處理時不產生次生危害。同類產品大多使用紫外線或電解法去除水中微生物或沉積物,容易對艙體產生殺菌不徹底或產生次生危害。他們采用PSA技術制備純凈氮氣添加至壓載水艙內,不會改變海水水質,對船艙壁具有極好的防腐作用,減少了船體的腐蝕,也不影響環境、船員和公眾。“紫外線殺毒時,有些微生物會消滅不徹底;電解水時產生的氯氣,對艙體有損害作用。”金星解釋道。 為進一步提高產能,目前南極集團已在城東高新區建設新廠,購買大量智能化設備,設立自動化壓載水管理系統生產車間。“去年僅該產品就實現銷售1000多萬元,今年將突破5000萬元,明年預計可超億元,未來幾年產能可達5億元。”倪治忠對該產品滿懷憧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