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東高新區:聚焦高新產業 爭先轉型升級
(記者 張倫 通訊員 季成)日前,城東高新區2個投資億元以上項目開工,均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技術含量、附加值高,競爭優勢強、發展前景廣的項目。其中,海上油氣平臺樁腿項目投資1.16億元,項目建設期一年,達產達效后形成國稅開票銷售2億元以上,稅收1000萬元以上;中石化環保安全設備項目總投資1.08億元,預計今年實現國稅開票銷售5000萬元、上繳稅收400萬元。 “我們將始終把項目開發建設作為園區經濟發展的‘牛鼻子’和主抓手,堅決打好項目大突破和突破大項目攻堅戰,確保每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10個、新竣工投產億元以上項目10個、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0個,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落戶2個,努力形成重大項目梯次推進、滾動開發的良好態勢。”項目是園區發展的生命線,對此,副市長、城東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顧剛直言不諱。 為此,該園區將始終堅持高點定位,聚焦高新產業,全力推進項目大突破。在項目招引上,堅持全員參與,采取委托招商、定向招商、駐點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加快儲備一批節能環保產業、裝備制造服務產業、新能源產業、健康產業項目信息,引進一批國際、國內居于領先地位的高新技術產品項目,突破一批龍頭型、基地型項目,促進上下游項目快速集聚,產業鏈不斷拉長加粗,形成“抓一個就能帶一片”的輻射效應。按照“一般項目12個月內竣工投產,重大項目18個月內竣工投產”的要求,繼續完善項目包保推進、跟蹤督查、激勵考核等機制,及時研究破解項目建設過程中的瓶頸制約,在倒逼低效用地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實施“騰籠換鳥”的同時,全力促進磁耦合、超級儲能器等高新技術項目快簽約落戶,海洋平臺樁腿、高端裝備制造服務業等項目快開工建設,超微濾膜水處理設備、壓載水管理系統、無人機發電機系統等項目快投產達效。 “項目是種子,園區載體是土壤,優質服務是陽光雨露。項目來了,幫助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外在要素缺一不可。”顧剛用形象的比喻,暗示園區將繼續在硬軟環境上狠下功夫,進一步聚力載體建設、聚心優質服務,扮靚優化投資環境。 圍繞功能升級、體系配套、品牌創建等工作,城東高新區將全力搭建公共服務載體,創優園區發展環境,不斷提升產業承載能力。計劃投入5億元,重點推進居民安置區、鄰里中心建設,配套實施道路、綠化、亮化等工程,著力完善商業服務功能,不斷提升產城相融發展水平。結合創建省級高新區的目標,投資3億元,加快建設科技廣場、企業服務中心,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研發、展示、交易、孵化加速、高端培訓一條龍服務;啟動建設上海交大泰興慧谷產業園,年內建成上海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泰興分中心,5年內引入高新技術項目20個以上,培育上市企業2-3家,引進雙創人才團隊5-8個。充分整合園區現有的資產和資源,積極推動智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申報“雙A”級資信,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盡快形成園區金融資源集聚效應。 “我們將把服務企業作為首要責任,在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增強企業發展信心、激發企業發展活力上下功夫。”顧剛說。引導支持企業通過高端合作、高位嫁接等形式,擴大發展規模,提升發展質態,進一步培大育強。引導支持藍電環保、河海給排水、亞太泵閥、科興電器等園區重點骨干企業走資本運營發展之路,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陸續上市,其中2015年藍電環保在創業板上市,2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在用足用活省、市人才政策的基礎上,園區出臺配套政策,充分利用國家孵化器及院士、博士工作站等平臺,積極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和資本運作、企業管理、運營策劃、市場拓展等方面的行家里手,不斷滿足企業發展的多元需求,切實增強企業發展后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