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倫 通訊員 郭敬峰 孫曉莉)日前,河海集團獲得商務部認定A級援外資質,標志著該公司具有對外援助成套項目施工任務A級實施企業資格。“這有利于我們借助國家對外經濟技術項目的良好政策,加速‘走出去’承接國外相關工程項目的步伐,更好地在全球叫響泰興品牌。”對此,河海集團總經理俞建國解釋。
內練筋骨皮,外練一口氣。近年來,河海集團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從眾多世界500強企業“虎口奪食”,多次上演小企業“蛇吞”國際“大象”的好戲:2011年4月,在與7家國際一流公司的競標中獲勝,中標印尼雅加達KNI 2A島圍海造陸工程,工程造價3.36億美元。目前,已完成總工程量的90%;2013年7月,中標KNl2B島項目,工程造價2.68億美元,先后兩次刷新全省外經項目單體紀錄。目前,前期準備工作已完成,進入施工高峰階段;此后,又中標唐格朗圍海造陸工程項目,工程造價3.16億美元,即將開工建設。
“走出去”是中國企業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的必由之路。在國內市場競爭日趨國際化、資源短缺、產能過剩等背景下,中國企業按照國際慣例參與全球化生產和資源配置的要求更為緊迫。“因此,中國企業走出國門不僅是自身發展壯大的內在要求,也是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現實選擇,更是國家宏觀戰略實施的一部分。”俞建國說。
早在1997年,河海集團就在新加坡成立快速海事有限公司,開始涉及國外市場。后陸續在巴基斯坦卡拉奇海墻工程、孟加拉馬普特拉普河護堤工程、阿聯酋阿布扎比圍海工程和越南河靜臺塑鋼廠項目施工,逐步積累和掌握海外施工的經驗和規則,為實施“走出去”戰略、獨立承包國際工程奠定了基礎。
印尼是該公司“全球大戰”的首個主戰場。目前,該國基礎建設處于高速發展期,年經濟增長率在6%左右,具備高速發展的基礎。河海集團從中嗅到了商機,近年來,開始一手承接工程,一手加快轉型,積極由海上圍海造陸向內陸配套開發進軍,走工程承包為基礎、完善產業配套為核心的融合發展之路。
“與國際大公司相比,我們明顯處于劣勢,像競爭對手之一的荷蘭楊德諾集團,一條船就值5億歐元,抵我們全部家當。因此,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節能降耗、加快轉型升級,才能提升國際競爭力。”俞建國的話里既有對國內外企業落差的感慨,也有加快發展壯大的決心。
在2A島施工期間,公司租用了印尼當地32條運沙船,年租金近3000萬美元,且運輸效率較低。為此,公司發揮在船舶制造研發方面的能力,果斷分兩批投資8000萬美元添置施工船舶,提高耙吸、運輸、吹砂等方面的生產力。俞建國告訴記者,以5000立方米體量計算,耙吸過去是12小時/船,現在是3小時/船;運輸過去是一個月運8次,現在是一個月運30次;吹砂過去是10小時/船,現在是3小時/船。“這樣不用三年我們就可收回投資,還擁有了自己的運輸船隊。”
為進一步節約成本,河海集團就地取材,先后投入巨資建設土工材料制造廠和建筑材料產業化開發區。“施工中所用的塑料排水板、土工布、無紡紡織材料等,在印尼工業中都是空白,在這類工業制造領域我們很有優勢。”俞建國說。去年,公司研發出新型全自動液壓式塑料排水板機械,單臺售價由原來的10多萬元提高到100多萬美元,還提高了8至10倍的生產效率。一年多來,圍海造陸工程所用近8000萬元的塑料排水板均實現自產,目前還逐漸在印尼市場推廣。
考慮到雅加達是印尼最大的建設市場,建筑材料及產業化需求量巨大,公司計劃建設大型建筑材料儲運中心,銷售建筑用砂、建筑用石材;建設年產50萬立方的商品混凝土工廠,生產加氣磚、道路用磚生產線、預制方樁管樁及預制管,進一步將“陣地”由海上轉向內陸,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利潤來源。
“我們不僅在圍海造地領域發力,還積極向建筑、基礎、港口、橋梁、市政、環境工程等領域發展。以輸出管理、技術、資本為方向,形成生產經營和資本經營相結合的工程總承包、項目管理總承包、專業總承包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新年伊始,俞建國描繪著他的異國淘金藍圖。
鑒于河海集團在當地越來越大的影響,印尼商界已意識到圍海造陸才是解決當地人多地少難題的有效途徑,因此4家印尼福布斯排行前十名的企業主動拋來了橄欖枝,合作圍海造陸及碼頭建設項目。目前,在手合同近10億美元,意向協議15億美元,已經簽訂合作意向協議的項目包括AG集團巴厘島海灣旅游島開發項目、力寶集團井里汶金屬冶煉加工工業地產開發項目、S2P集團西爪哇電廠碼頭和防波堤項目、吉布特拉集團望加錫商業地產開發項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