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誠機電:產學研喚來發展“第二春”
(記者 周冰 通訊員 顧俊榮)近日,在華誠機電制造有限公司的救生艙車間內,技術人員加緊對7臺8人可移動式安全救生艙進行安裝。該救生艙分為過渡艙、生存艙、設備艙三個部分,10多平方米的內部空間里,無電力空調、環境監測表、抗高壓觀察窗乃至座便器等系統一應俱全。 “你別看它小,當發生煤礦安全生產事故時,能夠有一個安全庇護場所是營救井下礦工的重要保障。”剛從云南歸來的總經理謝翠斌告訴記者,隨著救生艙的陸續完工,該批產品將于近期發往云南、貴州等地。 華誠機電前身是黃橋電器廠,企業改制后,先后開發出工具車、工具箱等系列產品,并獲得了實用性發明專利50多項。由于產品銷售主要依靠外貿,且以貼牌加工為主,近年來,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企業產值一直在低位徘徊。“國際市場的波動對我們影響很大,人民幣匯率不斷上升,我們的利潤率就不斷下降。另外,出口產品利潤率低,質量要求相當高,價格還提不上去。”謝翠斌介紹,在思考如何讓企業在市場站穩腳跟時,他將目光瞄準了高新技術產業。 在2010年的“企業院校行”活動中,華誠機電前瞻性地選擇了可移動式礦用安全救生艙這一項目。“煤礦救生艙是國家推廣的煤炭企業六大安全系統之一。到2015年,國內所有煤礦生產企業都必須配套一定比例的救生艙,市場份額將在6000億元左右,是一塊誘人的‘蛋糕’。”謝翠斌說,為搶占市場,2011年4月份,企業與武漢船舶設計研究所“牽手”,投資6000萬元新上煤礦救生艙項目。 “2011年12月8日和去年3月7日,我們先后兩次在國家安標中心專家的指導下,對這一產品進行106小時8人艙內試驗。8名志愿者完全依靠艙內的氧氣、食物和水,輕松堅持了106個小時。”面對實驗的成功,武漢船舶設計研究所研究員、副總經濟師何建平高興地說,試驗證明,該產品具有無源空調、免維護、安全性高等技術優勢,艙內二氧化碳、氧氣、溫度、壓力差等指標均達到國家標準,艙內生活的時限也超過了國家規定的96小時。 “8人艙有10多米長,由13節長度相同的可拆分模塊組成,便于在井下組裝。”何建平說,為保證救生艙的安全,救生艙的外殼采用特種鋼,每平方厘米可承受60公斤的沖擊力,即使外界溫度達到55℃以上,艙內溫度仍能保持在35℃以下。該救生艙在很多方面借鑒了潛水艇技術,救生艙即使在250米深的水下,也能保證礦工生命無虞。救生艙的逃生門設計和潛水艇一樣,一旦關上門,門體就和艙體完全密合,使艙內和外界完全隔開,形成一個密封空間,不僅能抵擋透水、瓦斯爆炸、有害氣體侵害,同時艙內可為礦工提供新鮮空氣、水、食物以及必備的急救用品等,為救援贏得寶貴時間。目前,該產品已擁有8項國家發明、實用新型專利。 “去年年底,我們與中煤集團達成合作協議,我們負責研發、生產,銷售由中煤集團承擔。到2015年,華誠可分得40億元市場‘蛋糕’。”謝翠斌說,今年,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將原有的各項技術與礦井下休息場所相結合,研制出井下避難洞室,得到了新疆、云南、貴州、陜西等地煤礦業的青睞。目前,已經簽訂合同的有20多家煤礦,實施到位的已經有10多家,產值在2000萬元左右。 【記者感言】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內損失較大的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加工型企業,不少企業減產、放假、倒閉。在危機面前,不少企業開始思考企業轉型問題,考慮如何從“加工型企業”轉變為“制造型企業”。 對于有眼光的企業家來說,機遇總是大于挑戰。謝翠斌認為,雖然管理加工型企業最省力,只要把產品按照別人的質量標準和要求做好就萬事大吉了,但這沒有給企業帶來多少附加值,相反始終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始終處于一個被壓制的地位。 記者感受到,衡量一個企業領導者聰明與否,不是看他是否擅長做數學題、腦筋急轉彎,或者是智力競賽,真正的大智慧是看他能看多遠。因為看得越遠,準備時間越充分,成功的幾率也就越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