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回放】去年7月26日,在市委十二屆三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市委書記張兆江作了題為《堅持特色發展、率先轉型升級,進一步鞏固提升穩中快進的發展勢頭》的工作報告。報告提出,更加注重轉型發展,加快提升實體經濟發展層次。始終堅持快增長與快轉型互促互進,著眼于強化發展新優勢、拓展發展新空間,更加注重引導實體經濟向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努力走出一條成功轉型之路、特色發展之路、跨越趕超之路。
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形勢、工業運行下行壓力增大的趨勢和日益加劇的要素制約,如何實現泰興“跨越發展、領先蘇中”的目標?唯有加快轉型升級步伐,而且快人一拍率先轉,不斷增創發展新優勢,將經濟發展的困難期變成爭先進位的機遇期。
轉型升級向何方轉,如何轉?“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是加快轉型升級、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市委書記張兆江介紹,我市堅持以培育產業特色為發展取向,繼續做好“無中生有”和“放大亮點”的大文章,創新轉型升級路徑,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積極調整園區體制,以“一區四園”為平臺,進一步加粗接長產業鏈,引建新產業鏈,著力發展特色產業、培育優勢產業。去年,更是注重科學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以特色發展和轉型升級為主線,堅持“新”字當頭,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一手抓傳統產業提升,一手抓項目開發、一手抓存量盤活優化,突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狠抓傳統產業提升,做特支柱產業,持續累積區域發展的比較優勢。與之相配套,先后出臺了《新興產業倍增計劃》、《主導產業強體計劃》、《優勢、傳統產業升級計劃》、《關于推進全市工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關于實施開放創新雙輪驅動戰略、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文件,以加大規劃引領和政策激勵。
無中生有,集聚四大新興產業
如何做好“無中生有”和“放大亮點”的大文章?市經信委主任張河介紹,早在幾年前,市委、市政府順應全省轉型升級的趨勢,結合我市產業結構、產業基礎以及區位優勢,就出臺了產業轉型升級“468計劃”:著力培育新材料、節能環保設備、高端裝備制造等“四大新興產業”。
為迅速培育新興產業,搶得發展先機,我市對新興產業項目,優先辦理審批、供給要素、政策扶持、考核加分,優先申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項目、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對新上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新興產業項目投產后上繳的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按比例給予獎勵。
【新聞回放】去年7月初,市一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年產1800噸新型蛋白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 作為全市第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被列入2012年第二批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獲得中央預算內投資500萬元。
據介紹,該項目總投資7398萬元,采用創新的發酵用菌種培養方法,以發酵過程控制技術優化發酵工藝,提高酶制劑生產技術水平,實現微生物制造谷氨酰胺轉胺酶的產業化,滿足國內企業對新型蛋白酶的需要。
去年,全市實施的61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中,新興產業類項目23個,總投資126億元,當年完成投資29億元。
錯位發展,凸顯園區特色品牌
“特色就是生命力、競爭力。我們致力于把‘一區四園’打造成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有能量、有級別的高品質特色園區。”張兆江介紹,我市堅持把培育特色產業作為加快推進園區發展提升的重要抓手,培育規模優勢,彰顯產業特色,增強園區產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其中,突出培育園中園,大力打造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虹橋新興產業園、醫藥原料藥科技產業園,城東環保科技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六大特色產業園”。
為引導園區、鄉鎮(街道)走出一條差別化、特色化發展之路,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去年初我市下發《關于明確2012年鄉鎮(街道)目標管理特色項目考核內容的通知》,進一步加大鄉鎮(街道)目標管理考核差別化考核力度。其中,鄉鎮堅持“一鎮一業”,充分發揮各自資源、環境和產業基礎等比較優勢,以“專、精、特、新”增強競爭實力。
【新聞實錄】近日,記者在位于虹橋工業園區的江蘇方泰超纖革業有限公司采訪時了解到:到目前,公司已建成22棟生產廠房,20條干濕法生產線已經投入生產。該項目總投資28億元,上馬50多條超纖皮革、PU合成革生產流水線,同時生產PU樹脂、色料等產品。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全年國稅開票銷售突破70億元,產量占全國的20%,穩坐世界制革業“頭把交椅”。
經過連續四年的強勢推進,在一批產業重大項目的支撐下,市經濟開發區已成為“全球精細化工產業集群基地”和“省重點物流基地”、“省化工新材料特色園區”,虹橋工業園區、城東工業園區分別獲批“省醫藥原料藥科技產業園”、“省環保科技產業園”,黃橋工業園被認定、命名為 “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國綠色新型環保材料產業基地”、“省級中小企業創業園”,農產品加工園區獲批“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
去年1至11月,“一區四園”實現開票銷售478.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29.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2%和34.9%,占全市工業開票銷售和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分別達74.7%和63.5%。
高端化,放大支柱產業優勢
面對新興產業和高新產業迅猛發展的勢頭,傳統、優勢產業特別是支柱產業如何在新形勢下迅速攀升,進一步凸顯比較優勢、放大亮點?針對我市產業特色和基礎,市委、市政府提出,以高端化、專業化、精益化為追求,加快發展減速機制造、船舶制造及設備、電子電氣、油脂加工、醫藥及包裝材料、汽摩配件、樂器制造、牛仔布織造及服裝加工“八大特色產業集群”,力爭到2015年,“八大特色產業集群”規模總量達1300億元。
張河介紹,在推動化工、機電、醫藥產業這三大主導產業高端發展上,我市明確化工產業以精細化、集聚化、低碳化為發展方向,接長接粗氯堿、油脂、煤焦油化工和電子化學品等產業鏈,重點向化工新材料方向轉型;機電產業重點以智能化、微型化、系統化為發展方向,通過技術創新、重大技改、高位嫁接、戰略重組等途徑,培大培強變速器、船舶制造及配件等產業鏈;醫藥產業重點以生物化、綠色化、產業化為發展方向,加快發展和擴大中成藥生產規模,提升產業檔次。
【新聞實錄】位于黃橋工業園區的華誠機電公司在汽車配件產品遭遇外貿“寒冬”的情況下,積極與武漢船舶設計研究所等合作,成功開發出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于去年取得中國安標中心頒發的安標證書,實現了由“加工型”企業到“制造型”企業的轉變。
據介紹,我市對于機電產業等傳統、支柱產業一方面通過引進高端項目,一方面加大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通過技術創新、開發高新產品、重大技改,加快轉型升級,增創發展優勢。
【新聞回放】去年9月8日上午,我市舉行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報告會,北京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石照耀等兩位專家教授應邀來泰授課,對我市裝備工業尤其是減速機產業發展提出了建議和對策。石照耀指出,要讓泰興減速機產業持續發展,就要不斷推進產業轉型,減速機企業要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強化自主創新和產學研結合,主攻風電、核電等高端產品市場。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快建設技術服務平臺和檢測平臺,助力減速機企業搶占技術高地。
泰來減速機公司致力于差別化發展,以專業化、特色化實現高端化,引進了一批高精尖的生產、檢測設備,成功研發了TAL回轉卷揚減速機、高鐵樁機用三環減速機、水泥攪拌站用PM系列減速機等九大系列礦用減速機,搶得市場先機,贏得快速發展。
戰略重組、高位嫁接是我市傳統、支柱產業高端化的一大重要途徑。我市積極引導企業瞄準世界500強、行業龍頭企業及央企,以股權換技術、換市場、換發展,實行多種形式的合資合作、聯合、并購等戰略性重組。
【新聞回放】去年9月15日,市圣達銅業有限公司與遠東控股集團成功簽訂投資5億元的股權轉讓暨增資擴股協議,其中由遠東控股集團的三普藥業出資控股圣達銅業60%的股份。至目前,遠東控股集團已注入資金4200萬元,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并計劃投資10億元,實施高鐵電車接觸線和承力索項目的投產與擴產,使圣達銅業在5年內達到30億元的規模。
繼前幾年成功實施春之谷、航聯電連接器、永志電子“攀大附強”后,去年又促成國盛稀土與中鋁集團、萬德化工與中化集團、宏大特鋼與首鋼等的高位嫁接和合資合作。
去年,我市化工、機電、醫藥產業穩中有升。醫藥化工中,去年1~11月份,江蘇濟川藥業集團實現國稅開票銷售21.8億元,同比增長18.88%;江蘇春之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實現國稅開票銷售3.89億元,同比增長34.1%;施美康藥業公司實現國稅開票銷售1.36億元,同比增長48.2%。至目前,化工、機電、醫藥三大主導產業規模已占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70%以上。氯堿、塑膠等規模超百億元的產業鏈已經形成,規模達300億的煤化工產業鏈正在打造。
對于提琴等傳統產業,則積極引導開發新品,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等,不斷提升產業和產品層次,創建、提升品牌,促進傳統產業向現代加工轉型,造就品牌產品、行業巨人、特色集群。泰興維娜三信時裝有限公司在輕紡工業中一枝獨秀,去年1至11月份實現國稅開票銷售1.99億元,同比增長98%。
【短評】放大優勢,以“特”制勝
特色就是優勢,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當前,產業結構趨同是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發展壯大區域經濟一定要避免跟風現象,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為此,區域經濟發展關鍵是要發揮本地資源和區域等比較優勢,發展有競爭性的特色產業,以“特”制勝。
通常所講的區域經濟很大程度上就是經濟區的經濟,突破行政區的限制,置身于一個更大區域,或地級市,或蘇中、蘇南、蘇北片區,甚至是全省范圍內,來戰略性地定位自身較具特色的產業分工,進而發揮比較優勢,打造有地域特色和競爭力的特色經濟。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創新工作思路,變特色為規模,變特色為效益,實現區域經濟快速和可持續發展。
經濟轉型基礎在傳統產業,最大空間在新興產業。就我市而言,打造特色產業,必須堅持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一手抓傳統產業提升,將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作為工業經濟工作的重頭戲,同時兼顧抓好傳統、支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發展壯大, 在轉型中增創特色、在升級中放大優勢。(記者 常斌 特約記者 張慶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