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讓宏大特鋼展翅翱翔
(記者 王姝文)前不久,江蘇宏大特種鋼機械廠最新研發的的粒鐵、鎳鐵、堿性球團生產工藝試驗正式付諸實施。項目計劃投資10.5億元,粒鐵生產工藝研發成功應用后,將有效縮短煉鋼流程,填補國內空白,為我國鋼鐵工業的科技進步和節能環保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轉型升級呼喚科技創新 粒鐵、鎳鐵、堿性球團生產工藝由宏大特鋼和北京科技大學合作研發。至目前,宏大特鋼與北京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江蘇大學等高等學院建立了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首鋼設計院、鞍山設計院等紛紛向宏大特鋼拋出橄欖枝,成為宏大特鋼科技強企的堅強后盾。 宏大特鋼的前身是一家作坊式的私營企業。多年來,該公司注重科技創新,堅持“靠科技起家,靠科技立業,靠科技興廠,靠科技發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如今,已成為專業從事鏈篦機——回轉窯球團成套設備的科研制造企業。 “我們借助高等院校、著名科研單位、大企業三梯登高,通過科技創新走上發展快車道。”宏大特鋼董事長朱圣財信心十足地說。200萬、500萬、1000萬、2200萬、4800萬、1億……借助于科技創新的助推作用,企業銷售額成倍提升,成品廣泛用于寶鋼、武鋼、鞍鋼、首鋼、沙鋼等70多家大中型鋼廠,成功打入印度、沙特、巴西等國家,市場占有率達95%,并在印度承攬多項總包工程,成為全國球團成套設備行業的龍頭企業。2008年,宏大特鋼與國際球團王——美國美卓公司展開競爭,獲得亞州最大的寶鋼500萬噸大型鏈篦機合同。去年,宏大特鋼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以專利產品擴大市場份額,實現銷售8.1億元。 招賢納士助推科技創新 年逾古稀的西北工業大學老教授吳體常,是宏大特鋼公司總工程師。 加盟宏大特鋼以來,吳體常用他全部的心血和汗水,成功主持研發了“節能環保型球團鏈篦機關鍵制造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我敬重吳教授,就像敬重自己的父親一樣。”正是在朱圣財求賢若渴、待賢如親的精神感召下,一大批高工、專家匯集到宏大旗下。杜鈺,東南大學研究生導師,來自泰州林海集團;徐一鳴,高工,來自武鋼集團;王洪,高工,來自鞍山設計院……這一批精英型人才撐起了宏達特鋼科技創新的脊梁。 1986年之前,球團鏈篦機由于更加節能、環保,已在發達國家廣泛應用于鋼鐵制造行業,而在我國生產技術幾乎是一片空白。當時,寶鋼集團從日本引進一臺鏈篦機,使用不到一年就發生故障,后來委托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進行測繪,吳體常參與了維修。“由于日本對關鍵性技術進行封鎖,我們只能自己摸索,積累了一整套球團鏈篦機的技術圖紙,為后來從事整機研發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說起這件事情,吳體常至今記憶猶深。 1999年,首鋼從德國引進的一套球團鏈篦機回轉窯部分核心部件損壞。吳體常帶領技術人員夜以繼日地反復試驗,終于開發出為首鋼配套的新產品,并頂著巨大壓力,將4套價值45萬元的新產品供首鋼無償試用。吳體常說:“當時,45萬元差不多是宏大特鋼一年的純利潤,一旦失敗,后果不堪設想。更為關鍵的是,一旦失敗,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技術仍然落后于外國人。” 到第226天的時候,從首鋼傳來消息,宏大的產品與國外產品相比,壽命更長,能耗更低,效益更高。宏大特鋼因此得到中國冶金機械總公司的認可,從此訂單不斷,當年就創下500多萬元的產值。 劉宗洲,我國球團鏈篦機制造行業公認的權威。他這樣評價吳體常:“由于江蘇宏大和吳體常教授的介入,我國的鏈篦機制造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技術瓶頸得到很大突破,完全替代進口,性能、指標甚至已領先世界。” 苦練內功加快科技創新 為將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公司于2006年4月成立了鏈篦機工程研究中心,充分依托這一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加大產品研發力度。至目前,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為我國鋼鐵冶金行業技術進步和節能減排作出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宏大特鋼緊緊跟蹤前沿生產技術,推進主力裝備升級換代,單位產出耗能不斷下降,節能降本之路越走越寬。去年,企業引進了三相電弧爐,由于性能優勢,目前已經替代過去的中頻爐,成為宏大特鋼鑄鋼車間的主力設備。以前使用中頻爐,只能投放零散材料,而且要等一爐鐵水用完、冷卻洗爐后才能熔第二爐。現在的電弧爐,能夠投放集成壓縮材料,并可連續投料不停爐。“設備更新后,每噸成本由過去的1400元降到1200元,而且鋼水質量比原來更高更好。按照宏大目前的產能,總投資400萬元左右的鑄鋼爐升級工程,兩年內就能收回全部投資。”朱圣財介紹。同時,宏大特鋼推出了一系列節能措施,將淬火爐、加熱爐等更換成電爐,有效減少了無功消耗和輸送電耗。 目前,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機械制造類企業的產品銷售呈下滑趨勢,宏大特鋼感到轉型的壓力。朱圣財堅信,科技是沖破一切阻礙的力量:“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日趨復雜,對宏大特鋼來講,加快轉型升級,增強核心競爭力,在技術和市場上形成爭先、領先態勢是當務之急。” 宏大特鋼將圍繞主產品延伸產業鏈,進一步加強與江蘇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產學研合作,加快建立院士工作站;加快關鍵技術研發,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產品,增添發展后勁。同時,立足國內,拓展國際市場,培植新亮點。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實現產值30億元。 【記者感言】早在上世紀80年代,江蘇宏大特種鋼機械廠有限公司還是一個家庭式的鍛造小作坊。現在,企業已拿到“省高新技術企業”和“省民營科技企業”兩塊金字招牌,獲得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創下國內鋼鐵行業節能產品每月平均銷售最高記錄。 是什么力量助推宏大特鋼從一家名不見傳的小企業成長為行業小巨人?正如董事長朱圣財所說:持之以恒的科技創新戰略,是助推企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內動力。為此,廣大企業要不斷加大科研開發投入,加快人才引進步伐,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有力地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