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新房觀望買二手房恐慌 供應分化下心態陷兩極
193萬,貴出3萬,市民馬先生還是買下了馬連道的一處,“再繃房子就沒了”。伴隨著樓市在3月份的一輪小幅轉好,購房人的心態首度分化,等著買郊區新盤的買家重回觀望,而看中四環里二手房的剛需們也被業主漲價弄得有些恐慌。 多出3萬也要買 市民馬先生是典型的在樓市調控中彷徨了近一年的人。 去年6月份,他看中了馬連道東街甲2號院10號樓的一套70平方米兩居室,業主要價205萬元,可由于當時北京的樓市調控剛啟動不久,房價還處于高位,他便決定再等一等。 到了12月底,長期賣不動的行情迫使業主把價格降到了190萬元,“價格不錯了,可我那時覺得還沒到‘抄底’的機會,想再繃繃。” 誰知,過完春節后的3月份,一撥剛需購房人入市,七八組人同時看房,讓本來憂心的業主信心大增,報價也調轉方向,從190萬元升回195萬元。最后,馬先生以193萬買下了這套房。“加3萬就加了吧,至少總價還在我的心理范圍內。就怕再等兩個月,又得多出幾萬元。” 記者發現,伴隨著3月樓市的回暖,四環里小戶型房源的買家,有的開始出現小幅恐慌心理。“主要是成交一漲,業主的心態就變了,原來賣不動的房子現在砍價空間小了,源則是一上來報價就比過去高。”牡丹園一中介門店的經理劉先生舉了個例子,4月份,牡丹園一帶的報價已經從春節后的每平方米28000元、29000元漲到了每平方米32000元、33000元。“要是2月份,報價每平方米33000元的房子壓根沒人看,可現在,不管買不買,這個報價的房子都有人看,有些買家就怕‘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 買郊區現房還等降 和馬先生害怕錯過的心態不同,一直準備在郊區買套期房的80后小許,4月份以來仍是不慌不忙地等降價。 “總理都說了,房價還遠遠沒降到位,我就等著成本價的那天。”小許告訴記者,支撐他重回觀望心態的是郊區確實降了。“比如我之前看過的昌平一樓盤,最開始均價賣每平方米25000元,后來就出了總價減20萬元的優惠。” 在剛結束的2012年春季房展上,面對著多家開發商拋出的“團購價”、“底價賣”,不少有意近期的人都告訴記者,“再觀望觀望,降降再買。” 供應差導致心態分化 買家不著急,老房買家有點慌,對于購房者心態不再“一盤棋”的現象,偉業我愛我家市場研究院分析師程浩業表示,主要原因在于供應差。 “大興、通州、房山等郊區新盤扎堆,部分已開始降價換量,所以要買這類區域新盤的買家還想觀望,等著價格進一步回落。但購買四環里小戶型的剛需購房人則不同,由于這些樓盤的出貨量比較少,供需緊張,且至今價格下跌幅度不大,因而已經觀望了一段時間的購房人,有些就變得傾向于出手了。” 不過,程浩業也表示,這種著急心理,目前只在小戶型中出現,而且購房人對于業主的報價回調也不是一味遷就的。“3月來的市場回暖僅可稱為‘冷回暖’,能延續多久還需市場檢驗。即使是現在出手的買家,也對價格有著明確界限,報價過高的業主依然賣不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