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買基金還是買房? 專家提醒:要因人而異
| 目前,基金火爆,房價卻出現盤整或升幅減弱的走勢,所以時下很多投資者對買房還是買基金猶豫不決。理財專家提醒大家,買基金還是買房要因市而異、因時而異、因人而異。
小張和小李是同事,他們收入以及積蓄情況基本相當。2006年初的時候,小張看到當地房價逐步上揚,便以當時積攢的15萬元做首付,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在一起畢業的同齡人中率先實現了住房夢想。而小李面對不斷走高的房價則有自己的打算,一個是國家不斷出臺宏觀調控政策,總體上他覺得這個城市的消費水平難以長時間支撐過高的房價;再一個是2006年初的時候,開放式基金價格普遍很低,基金凈值幾乎都在1.3元以下,所以他給自己定的思路是“先投資、后買房”。于是,他把16萬元積蓄全部買成了開放式基金。結果一年的時間下來,小張的房子僅僅升值3%,如果算貸款利息的話可能就貶值了;小李的基金卻從1.1元漲到了2.2元,16萬元變成了32萬元。小張說早知道這樣,自己當初也買成基金好了。 理財專家所提醒的因市而異,也就是因市場而異。如果你對基金市場未來的走勢比較樂觀,而覺得房價有可能下跌,這時當然是買基金比較合適,因為買基金可能會實現較高的收益,買房弄不好會貶值,一正一負,損失就大了。同時,單純從投資的角度來說,購買開放式基金相對靈活一些,幾天就能見到效益,而房產即使升值也比較慢,并且房子屬于固定資產,不容易變現,流動性不如基金。不過,如果當地房產沒有被大幅炒作過,上升空間較大,這時還是以買房更穩妥一些。 因時而異。投資市場可以說瞬息萬變,不能簡單地以過去房產上漲或基金上漲的收益來預測未來。比如,2006年基金的大幅上漲是受股改等因素影響,估計隨著股價的上漲、市盈率的提高,股市也很難再出現2006年的暴漲行情,因此基金的盈利能力也會相對減弱,正常情況下基金的年收益率能達到10%就很不錯了,所以不能拿小張這樣翻番的收益來和投資房產進行比較,因為畢竟時過境遷。 因人而異。理財不能只單單看收益,還要看生活質量,所以選投資渠道還應因人而異。如果你要結婚,租來的房子和自己買的房子感覺是不一樣的,因為“居者有其屋”是生活的基本保障,這時還是應當先買房。如果單身一人,或者已經有了一套房子,這時則可考慮購買績優開放式基金進行投資。另外,如果自己對基金比較有研究,在基金前景比較好的情況下,還可以用已經購買的房子做抵押辦理抵押貸款,“借雞生蛋”來買基金,這樣既不影響房產的增值,還盤活資源,取得較高的理財收益,可謂一舉兩得。當然其中的風險,投資者也要仔細掂量掂量。 (宗學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