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仍有地方對全民參保登記認識不足拖后腿
| 王振是南京市棲霞區燕子磯街道下廟社區的一名勞動保障協管員。和南京市的其他4600多名社區工作人員一樣,王振的手機里安裝了一個APP,名字為“專項工作”,即全民參保登記工作。點開APP,下廟社區戶籍人口、參保登記人員、未參保登記人員,以及中斷繳費人員的信息一目了然。記者看到,截至去年底,該社區有51人沒有參保或者中斷社會保險。到8月10日,27人完成了續保,24人仍未參保或續保。點開未保人員的名字,其身份證號碼、居住地址、就業情況、聯系方式一目了然。
“沒有參保或者斷保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對社保政策認識有誤區,認為繳費滿15年后就不用續繳,到齡就能領養老金了;有的認為保費偏高放棄參保;有的是剛剛與單位解除勞動關系,暫時沒有工作而中斷保險;還有的是剛從學校畢業尚未穩定就業,希望正式工作后由單位為其參保……” 王振對社區未參保人員情況如數家珍,正是得益于全民參保登記這項工作。 記者從11日在宿遷召開的全省全民參保登記工作觀摩交流會上獲悉,全省大多數地區已完成全民參保登記工作的數據采集,全民參保登記信息比對數據庫已覆蓋約8000萬人口,年底前,江蘇省將全面完成社會保險全民參保登記,讓精準數據為“人人參保”保駕護航。 全民參保登記工作的意義到底有多大?記者對已經完成此項工作的全國試點城市南京進行調查。 2004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啟動全民參保登記試點,南京市就開始積極籌備。但該市有640多萬戶籍人口,如果單純實施入戶調查登記,工作量大、周期長,成本也高。在市政府的牽頭下,南京決定采取部門協調作戰,由人社部門聯合公安、工商、民政、發改、質監等多部門,以公共信息資源數據比對為主要手段,最終在匯集15個部門的2600多萬個個人信息數據和5個部門的59.02萬條單位信息數據的基礎上,全面摸清了單位、個人在市內外、省內外的參保情況,建立起包括644.83萬人和33.86萬戶單位的基礎數據庫。然后,有針對性地抽取17.39萬名未參保登記人員進行入戶重點調查。入戶前,南京借助該市發改委已有的“智慧社區”智能信息采集系統,將17.39萬人的信息與“智慧社區”里的個人信息匹配,準確定位入戶調查對象的居住地,將后臺大數據技術和前端手機APP應用相結合,讓社工通過智能手機就能直接上門入戶采集,大大提高了入戶調查的工作效率。 “以前我們只知道全市社會保險項參保率超過了98%,那剩余的2%是什么人、什么原因沒有參保并不太清楚。通過全民參保登記,我們把這游離在社會保障網之外的2%的人情況摸清了。”南京市社保中心的周克偉說。 在大數據的基礎上,南京建立了一個可觀可視的全民參保登記電子地圖。在這個地圖上,可以隨時查到每個區、每個街道、每個社區的戶籍人口、參保信息、未參保信息、斷保信息。 江蘇省人社廳巡視員陳勵陽說,“建”數據是基礎,“用”數據才是關鍵,全民參保登記工作最終目標在于推進全民參保。從已完成數據登記的地區看,數據運用效果也已經初步顯現。 南京市將已經確定斷保的人員分解到區,讓各區相關人員主動上門服務,今年按照不少于30%的續保率幫助這些人員續保。對在南京正常納稅但未辦理參保登記的10萬戶企業,下半年組織各區勞動保障監察與社保經辦機構聯合開展重點入戶調查。 無錫市還把登記數據綜合運用到就業、社保擴面、創業扶持等多個方面。該市將登記數據與就業參保匹配情況分析發現,未參保人員中單位就業和靈活就業人員分別達到6萬人和10萬人,占未參保總數的25%和41%,這類人群被列為無錫今后社保擴面重點;從就業需求情況看,要求就業和準備創業的人數為3.7萬人,占比達到27.9%,其中本地戶籍人員1.9萬人,他們被列為該市今后就業精準服務進而促進參保的對象;從未參保原因分析,無繳費能力的有4萬人,政策不了解的有2萬人,占比分別達到18%和9%。通過多種類型的數據調研分析,科學制定斷保接續激勵政策。 其實,入戶進行全民參保登記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政策宣傳。在入戶登記期間,宿遷先后幫助28.2萬人次參保。無錫市有近3萬人辦理了參保繳費手續,幫助4.7萬中斷繳費人員辦理續保手續。 除了擴面功能,周克偉認為,全民參保登記數據也有助于對社保基金的精準管理,“如通過研究參保人員的數量變化、年齡結構變化,結合基金收支模型變化,可以預測社保基金未來的風險情況,從而提前做好管控”。 全面完整的全民參保登記數據,對于全省乃至全國社會保險的精準管理、政策制訂無疑更具意義,但仍然有少數地區對全民參保登記工作認識不足,工作缺乏動力,行動遲緩。這些地區如不加速推進,將影響年底前我省全面完成參保登記任務和全省數據共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