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故居
丁文江先生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地質(zhì)學之父,科學界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胡適曾作《丁文江的傳記》。 丁文江故居位于黃橋米巷,該建筑高大寬敞,用料講究。前后三進,每進六間。第一進東邊三間五架梁,為大門客房,西邊三間亦為五架梁門窗朝里,為西客房。第二進并排兩座大廳,有門相通,門前漢白玉石鼓一對,門樓磚雕精美。二大廳均為明三暗六結(jié)構(gòu)。東大廳名“多竹堂”,左右側(cè)各有一小巷,為“下人”出入處,名“丫環(huán)”巷。“多竹堂”后,右有曲徑回廊通后,左后有小門通一船形建筑,名“小漁舟”,傍有翠竹、山石、水池等,取“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意境。天井中有一小方廳,三面皆窗,為文江先生讀書處。抗戰(zhàn)期間,陳毅曾在此接待地方開明士紳,共商抗日大計,偶或?qū)摹?/p> 方廳對門三間小廂房,系廚房。第三進并排6間,分為二廳,亦為明三暗六結(jié)構(gòu),東為桂花廳((門前有百年金桂一株,至今枝繁葉茂,金秋飄香),黃橋決戰(zhàn)作戰(zhàn)計劃即在此廳制訂。桂花廳西側(cè)有月洞門與西邊相通,三、四兩間為正房,最后一進為下房。下房后有倉房、曬場、糧倉。以上房屋均為清代建筑,民國期間在三、四兩進西側(cè)建西式洋房和偏房各一座。 桂花廳后有內(nèi)花園一座,外側(cè)大花園,名“東山別墅”,北有流水,內(nèi)有樹木、花草、池塘、涼亭等,面積是住宅的近兩倍。上述建筑,除西式洋房、偏房、下房、倉房、糧倉拆除外,大花園亦不復存在,其余原貌保存完好。1980年辟為黃橋戰(zhàn)役紀念館,1990年、2000年兩次修繕擴建,更臻完善。該建筑占地面積1764平方米,建筑面積1560平方米。 丁文江故居原設(shè)有“丁文江生平事跡展覽”,因時間久了,圖片大多已霉變,對外暫不開放。現(xiàn)存臺灣人氏捐贈的丁文江半身銅像一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