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璋(畫壇巨擘)
![]() 程璋(1869—1936),字德璋,號瑤笙。祖籍安徽休寧,因祖父避亂泰興,遂入籍定居于縣城紅袍街太平橋畔。清同治己巳年(1869)二月,程璋即出生于此。 程璋幼年家貧,父親在泰興從事典當業,后應朋友邀請到常州典當行擔任管樓,負責管理典當質物的倉庫。程璋13歲時隨父至常州習典業,專司卷包。他工作井井有條,典主很為信任,擬加擢升,他卻向典主婉謝說:“才力不勝,反恐敗事。”實質他志不在此。他從小性喜繪畫,購置了許多畫冊作為范本。因卷包工作比較容易,他便常利用業余時間涂抹點染。典主愛其有丹青天才,覺得他暗中摸索,無人指導,易走彎路,便出資讓他拜當地畫家湯潤之為師。不到兩年,程璋畫藝大進。他父親病逝后,留給他一千多元的積蓄,他便用來購買日本出版的書籍畫冊,悉心進行研究,為他日后在繪畫上卓有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在學習中逐步悟出一個畫理,即“萬物畢肖其生”,認為作畫必須詳知鳥獸蟲魚以及一卉一木的性狀,否則有乖物理,失卻畫的真實。 父親去世后,程璋離開典當到常州粹化學校任圖畫和博物教員。后來他到上海的中國公學,和宋教仁等同執教鞭。后他又應蘇州草橋中學之聘。他既精博物,又擅圖畫,因此上課喜剖析說明,且在黑板上作畫描繪,以補標本之不及。由于易于領會,深受學生歡迎。他先后培養出不少杰出人才,如教育家葉圣陶、歷史學家顧頡剛、畫家吳湖帆、雕塑家江小鶼、近代文史掌故作家鄭逸梅等都曾親受其教澤。后來,他離開蘇州,束裝北上,到清華大學任講師,造就了更多的人才。這時,他的畫藝已名滿畫壇。程璋晚年南返,寓居上海,鬻畫自給,直至去世。 程璋成年后即被譽為全能畫家,花卉、翎毛、草蟲、走獸、山水和人物,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他的老友許超評論說:“吾國以丹青馳譽者,唐以前無論矣。若宋若元若明若清,或長山水,或長人物,或長翎毛花卉,一時之精研畫學者,代有名流。顧專攻一藝者有之,兼擅眾長者幾未之有,有之則當自休寧程先生始。其畫山水也,層巒疊嶂,氣象萬千;其畫仕女也,紙上真真,呼之欲出;其畫花卉也,生香活色,妙造自然;其畫動物也,無不畢肖其狀。技至此,可謂神矣。” 程璋在現代繪畫史上是一位創新派畫家。當時的畫壇被蘇南吳門四王的畫風所籠罩,大家墨守成規,不敢越雷池一步。而程璋參用西方繪畫技法,創新透視畫法,結合寫生,形象真實,色彩濃麗,構圖別致,能在風行畫派之外自創新貌。清代泰興季應召畫貓最有名,人稱“季貓”。程璋畫貓,以純古之畫法,融合西洋畫理,于寫生中重寫神,簡直把貓畫活了,確有其獨到之處,若用放大鏡看,會顯現陰陽透視之妙。金鋱題詩贊日:“江鄉風物季家貓,海上寓公名益高。乞與成都伴琴鶴,歸裝他日發輕舠 。”(金鋱《邑人吳筱衫以程璋畫貓貽馬縣長,屬題其端》)但是保守派卻不以為然,認為程璋的畫不是正宗,甚至斥為“野狐禪”,將其摒棄門外。實質他的畫能結合實際生活,富有創造性。評家認為:“即就藝術而論,也足和任伯年、吳昌碩、徐悲鴻并列。”(鄭逸梅《藝壇百影》) 他的畫作以《九秋九蟲圖》為最。六尺巨幅,魄力雄偉,形態妙肖。自古以來畫家只作九秋圖,畫九種秋花從未有與九種昆蟲并列的。這是僅見之品。他造詣既高,又不斷研究,故能推陳出新。他對繪畫,持論有獨到之處。他曾和學生論畫說:“趙昌的寫生,徐昌的沒骨,雖說是生香活色,然總不及真花卉的妍麗艷冶,這是什么緣故呢?原來花瓣的薄膜上有無數的水泡,水泡起反射作用。丹青縑幅,這一點就無法做到,所以比真花卉也就打了折扣。”這種說法,可謂道人所未道。 程璋的畫藝享譽全國。但他很謙虛,從善如流。據說一次他畫秋葵,作一直幅,滿頁都是盛開的花朵,或正或反,或高或低,綽約濃郁,一片芳菲。畫好后,他自我欣賞,相當滿意。但有人告訴他:“秋葵是次第開放,決不同時競艷的。”程璋聽后立即撕去原稿,重新作畫。 程璋的畫在上海很受歡迎,尤其頗受滬商的青睞,所以他的畫價定得特別高。當時吳湖帆在上海灘已經成名,一幅扇面定價大洋32元,折合大米約6石。可是程璋一幅扇面,高至108元,令人咋舌。然而找他畫畫的仍應接不暇,甚至出現滬上日本商人排隊競購的場面。 程璋平時生活儉樸,不近煙酒,不亂花錢。日常僅一葷一素,出入乘公共車輛。家具多購自舊貨店,長幾缺一足,用煤油箱墊著。盡管如此,他卻喜濟人危困,曾說:“我得天獨厚,福當和人共享。”一年歲暮,一個經常為他剃頭的人給他送來兩瓶酒,程璋知道他必有事相求,一問果然是負債難以過年,懇請賜他一畫。程璋立即展紙揮毫,給剃頭匠作畫一幅。剃頭匠再三道謝,拿畫到市上賣了個好價錢,不但還清了債務,還用余款買了年貨回家。 程璋一生酷愛收藏。他作畫收入頗豐,同時又依靠上海新亞藥廠老板許超幫他做藥生意,收入幾乎都用于收藏。因此,他的藏品頗為可觀,僅書畫收藏當時價值就達30萬大洋。他17歲結婚,生子早卒,后來夫妻關系不甚融洽。他居上海作寓公,妻獨居泰興故宅,不相往來。他死后,所有遺物照遺囑分為三份:夫人、侄子和義子每人一份。他收藏的三代銅器,據說藏于泰興,但不知去向,無從查考;另有一大瓷匣,精致異常,貯有印泥,是慈禧太后用品,為大內舊物。程璋去世后,他的收藏由其生前好友泰興楊體仁(1869—1957,字靜子,號宛叟,肆力書學,晚年鬻書海上)代為保管。“文化大革命”中,楊家被抄,程璋的遺物亦不知下落。 晚年,程璋雙目失明,曾人醫院施行手術,既愈出院,在家休息。有一天,忽得家鄉來信說:他的故居被其侄子寅生賣于他人了。他一時大怒,過了一天,雙目茫然看不清東西。他請教醫生,醫生說:“眼病忌怒,一怒之余,血液上沖,病不可為。”經商懇,醫生答應他來春氣候暖和時再施手術。及春再治,因其年老體弱,只治愈一目。這時他雖不能繪畫,卻能作擘窠大字。篆刻家朱其石為其刻“盲人騎瞎馬”五字印,鈐于寫件上。他調養數月后,再往施治另一目。不料醫生為之作體檢時,捏傷其肝臟,從此一病纏綿。后程璋心臟病發作,結果不治而死,終年68歲。上海各界為之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金鋱代表故里泰興致祭文。程遺體葬江灣上海公墓,楊體仁撰墓志銘。 程璋曾親自遴選自己的佳作,于1932年冬出版了一本畫冊。他去世后,遺畫80余幀,由商務印書館采用珂羅版照相制版精印《程瑤笙先生畫集》發行,其學生胡適之(后與程曾同事)為之題簽。程璋的畫作流傳于世尚不少,故宮博物院藏有其《雙貓窺魚圖》等,泰興市博物館亦藏有其《墨竹圖》和《貓戲圖》,乃楊體仁舊藏。傳他畫學的,有鄭集賓、柳漁笙、何德身、劉延汾。鄭、柳是私淑弟子,何、劉是及門弟子。程璋兄竹君亦善畫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