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星(兩彈一星功勛,知識分子優秀代表)
2005-09-13
來源:泰興網 瀏覽次數:
大中小
張同星(1933~1983),泰興張橋鄉人。1954年泰興中學畢業,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分配至沈陽重型機械廠工作,1959年調二機部所屬404廠,先后擔任組長、車間主任、分廠總工程師、分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1982年晉升為高級工程師。同星工作于國家核工業科研第一線20余年,參與解決一系列重大技術問題,為發展中國核工業作出重大貢獻。1961年,土法上馬制成真空機組,進行真空熔化澆鑄模擬實驗,取得數百個原始數據,為實際操作打下良好基礎。而后把瑞士產熔煉合金鋼的真空電爐改造成中國第一臺核部件鑄造專用爐,并制定工藝線路,轉入正常生產。1964年,同星參與試制第一顆原子彈,攻克了鈾部件鑄造的氣縮孔難關,創造了中國核金屬鑄造的獨特工藝。“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星被造反派斥為“保皇派”、“黑標兵”,多次被拉去戴高帽子游街,游街結束,摘下高帽子即去上班。1975年參與完成了熱核材料部件的試制任務,使國家核工業又登新臺階。同星發明的“鈾的特殊制造技術”、“钚的特殊制造技術”均獲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二等獎。個人多次被分廠、總廠、甘肅省和核工業部評為標兵、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1978年出席全國科學大會,同年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聶榮臻親筆題詞:“向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張同星同志學習”。張愛萍親筆題詞:“向長期在艱苦條件下,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堅持戰斗的張同星同志致敬!”1983年11月10日,同星因患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終年50歲,按其遺囑,骨灰撒于西北戈壁灘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