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鄉漁村到世界標桿——東羅,把“鄉愁”釀成“鄉甜”
一個藏于興化垛田之間的水鄉村莊,一路逆襲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不久前,聯合國旅游組織將“最佳旅游鄉村”的稱號授予興化市千垛鎮東羅村。 東羅村憑什么征服世界?近日,記者走進東羅村尋找答案。兩河兩湖環抱,垛田如棋格,除了如畫的水鄉美景,干凈的巷道、公廁,整齊劃一的停車位、新能源充電樁,夢幻的夜晚氛圍燈光,讓人印象深刻。九棟泰式傳統民居的青磚黛瓦、硬山屋面民宿由一條曲折的小徑串聯,空間布局以院落為中心,前院連接著田園小徑,后院可飽覽鄉村湖景。
“這些天,村里人來人往,日均游客約4000人次,可熱鬧了!”東羅村黨總支書記羅國康笑臉盈盈,在入選全球最佳后,村里忙著提升基礎設施,爭取給天南地北的客人更好的體驗感。 誰能想到,七八年前的東羅村還面臨空心化、人居環境差等難題。巨變,始于特色田園鄉村的創新探索。2017年,在興化市政府主導下,萬科作為社會資本參與,東羅村以集體土地入股,形成了“政府+社會資本+村集體”的三方合作機制。他們沒有選擇大拆大建,而是進行“針灸式”更新:老倉庫變成大禮堂,閑置小學化身臨水民宿“耘朵”,老房子改為飄著飯菜香的村民食堂。村中央的“東羅秋實”展覽館內,鸕鶿捕魚的古老技藝引人駐足。這里系統展示傳統農具與移民史料,將農耕記憶可視化、可感知;老油坊、老酒坊等非遺生產場景被重新活化。 專業的市場運營團隊為村莊注入了現代活力。在“幾木”咖啡館,咖啡師高慶英正熟練地制作拿鐵。“很多村民的人生第一杯咖啡,就是在這里喝的。”這位從上海歸來的姑娘微笑著說。咖啡館外,青磚黛瓦與創意壁畫相映成趣,古老水鄉散發出時尚氣息。
品牌化經營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八十八倉”品牌讓當地的興化大米、紅膏大閘蟹等特產身價倍增。村民楊友年土地流轉后,在果園負責管理,“除了土地流轉費,每年工資還有5萬多元。”他語氣里透出滿足。年輕人回來了,曾經的“空心村”熱鬧起來,不少青年做起農產品直播,將興化特產賣向全國。 村民羅中坤剛剛接待過一家上海客人,四年前,他還在蘇州打工,如今,他返鄉經營的民宿在春季一房難求。“15間房,一年能掙10多萬元,比在外漂泊強多了。”羅中坤說。 2024年,東羅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4066元,村集體收入近300萬元。成功的背后并非一帆風順。“改造初期,拆除豬圈、糞坑是最大難題。”東羅村原黨總支書記羅寶田回憶,村民滿是懷疑,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才在20天限期內完成任務,為發展掃清了障礙。如今的東羅村,“鄉愁”終于釀成了“鄉甜”,“在外工作的東羅人,總會邀請自己的朋友到村里玩玩。”
獲得世界級榮譽后,東羅村該如何續寫農文旅融合“后半篇”文章?萬科集團田園鄉村業務負責人徐婧表示,目前他們正加快規劃推進東羅三期民宿項目。“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打造鄉村人才的培養平臺,不斷深化本地運營能力。”徐婧說,只有把人才根基夯實,東羅村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鄉村全面振興之路才能越走越寬廣。 不久前,興化召開了東羅村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推進會。會議提出,將堅持項目化思維,充分發揮鎮村和國企的主導作用,持續做好“吃、住、游、購、娛”全鏈條運營管理;聯動推進東羅村與水上森林景區、千垛景區、徐馬荒濕地、沙溝古鎮等一體發展,探索開發一批深度體驗項目,植入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和農產品,推動業態更豐富多元,致力把東羅村打造成展示興化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最美窗口。
|



